前国安助理博尔顿涉10份最高机密被诉,与特朗普案有关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7:05 1

摘要:这事儿不算突然,算上他,一个月里已经有三位前总统的“目标人物”被起诉,但博尔顿这案子的分量,跟另外两位比,明显不一样。

前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最近栽了个不小的跟头,马里兰州联邦法院里。

他对着18项国防信息传输和保留的指控,干脆利落地说了“不认罪”。

这事儿不算突然,算上他,一个月里已经有三位前总统的“目标人物”被起诉,但博尔顿这案子的分量,跟另外两位比,明显不一样。

博尔顿可不是普通官员,早年在小布什政府当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后来成了特朗普的白宫国安助理。

既是特朗普曾经的得力帮手,后来又成了最敢骂他的人,特朗普还曾怼他是“疯子”“过气政客”。

这次被诉,核心是他把千余页“日记式”工作记录传给了妻女,当时家人正帮他筹备2020年要出版的回忆录。

这些记录里藏了大问题,10份标着“最高机密”的文件混在里面。

这密级有多严?按美国规定,泄露了能给国家安全造成“异常严重危害”,里面全是硬货。

外国接下来的攻击计划、领导人的私密情报、美国在海外的秘密行动细节,还有怎么获取海外情报的敏感方法。

按他在安全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经验,按理说该清楚这些材料碰不得,现在闹出这事儿,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博尔顿自己倒不慌,发声明说绝不会损害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

还提“异议与分歧是美国宪政体系的基石”,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这是特朗普在搞权力滥用。

想看懂博尔顿这案子的进度,绕不开一个叫《涉密信息程序法》(CIPA)的东西。

这法律1980年就有了,以前被告总拿“庭审会泄露机密”当借口要求撤诉。

检方常被迫撤案,这就是所谓的“灰质邮件”困境,CIPA就是为解决这问题来的。

但这法律没让案子变简单,反而添了不少麻烦。

按规定,法官得给每份涉密文件开单独听证会,确定能不能拿到法庭上用、该怎么用。

博尔顿这10份最高机密,光听证会就得开不少次。

专家估算,这案子最少得耗几个月,往多了说可能超过一年才能到庭审阶段。

CIPA的初衷是好的,要平衡被告的权利和国家安全,但架不住程序太繁琐,有时候反而成了案子推进的“绊脚石”。

更有意思的是,检方只挑了“确定能在法庭用”的文件起诉,哪怕博尔顿手里可能还有其他敏感材料,他们也没碰。

这背后的考量很明显,怕万一庭审时泄露了更重要的机密,反而得不偿失。

提到涉密文件案,前总统特朗普2023年那档子事必须提一嘴,他当时面临40项指控。

其中32项跟博尔顿的“国防信息保留”指控用的是同一条法律,也靠CIPA拖慢了程序。

后来佛罗里达联邦法官质疑特别检察官的任命合法性,把案子驳回了,等特朗普当选总统,检方直接撤了所有指控。

但博尔顿没法走特朗普的老路,首先,起诉他的是马里兰州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职业检察官。

没“特别检察官任命合法性”这个空子可钻,其次,他没当过总统,根本没法拿“总统有权解密”当借口辩护。

不过博尔顿也有个小优势,他没被控特朗普那项“妨碍司法罪”,那项罪名得证明被告故意阻挠文件收缴,当初让特朗普吃了不少苦头。

本来想觉得俩案子差不多,都是涉密文件惹的祸,但后来发现差别真不小。

特朗普有“总统”身份兜底,博尔顿没这条件,所以辩护的路数完全不一样。

现在博尔顿这边最大的难点,是检方得证明他“明知”那些是最高机密还往外传,这可不是靠嘴说就能成的。

博尔顿这案子,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还把前政府高官涉密信息管理的老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一个月里被起诉的另外两位,前联邦调查局长科米是因为对国会作伪证。

纽约州总检察长詹姆斯卷进银行欺诈案,这俩案子连职业检察官都觉得证据不足,但特朗普政府还是硬着头皮推进了。

博尔顿这案子证据算扎实的,但他作为深耕安全领域多年的人,还犯这种错,说明现在的涉密管理有漏洞。

美国有规定,前官员离职时得把所有涉密材料交回去,但2020到2024年,还是出了12起类似的违规案,大多是因为“个人留存笔记”闹的。

还有个细节,博尔顿的个人邮箱被黑客入侵过,美方认定那黑客跟伊朗政府有关。

他虽然报了邮箱被黑,但没说自己用这邮箱传过敏感信息给妻女。

这事儿虽没被起诉,但前联邦检察官蒂姆・贝莱维茨分析,检方大概率会拿这说事儿,觉得他是“半真半假地隐瞒”。

很显然,现在对前官员的涉密管理,光靠离职时的一次检查不够,得有更严的后续监督,不然总有人心存侥幸。

博尔顿这案子现在看,还得拖上一阵子,CIPA听证会会是关键。

最后结果不光决定他自己的法律命运,还可能影响美国以后对前官员涉密行为的监管力度。

毕竟国家安全这根弦,不管是在任还是离任,都松不得。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