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叫周润琪,一个25岁的职业拳击手,来自河南新乡,绰号“00后黑马”,世界排名超雏量级第160位,就在不久前的8月份,他还在澳洲的拳台上首回合KO对手,风头正劲。
10月19日,各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令网友们炸锅了,堂堂一个中国拳王,在澳大利亚乘坐公交车时,竟然被围殴了。
从曝光的画面来看,这位拳王受伤非常严重,满脸都是血迹,被围攻时对方甚至出言不逊的对他进行种族歧视。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还手。
起初,不少网友还对这位中国拳王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大家在得知具体原因后,纷纷怒称真丢人!
一幅极具悖论感的画面,定格在了澳大利亚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满脸是血的年轻人,正竭力护着身旁的妻子。
他叫周润琪,一个25岁的职业拳击手,来自河南新乡,绰号“00后黑马”,世界排名超雏量级第160位,就在不久前的8月份,他还在澳洲的拳台上首回合KO对手,风头正劲。
他的职业是靠拳头说话,用抗击打能力和凶狠的出拳换取胜利,可就在此刻,面对真实的暴力,他却选择了不还手,这到底是怎么了?
一个能在职业赛场上取得11胜3负1平战绩的硬汉,为何在种族歧视的辱骂和实实在在的攻击面前,最终以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收场,甚至在送医途中因失血过多昏迷了整整10分钟?
这个问题,比拳头本身要沉重得多,周润琪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敢打,而是他被一副无形的“金手铐”给锁住了,这副手铐,就叫“职业生涯”。
他今年才25岁,正处在一个拳击运动员的黄金年龄,2024年,因为国内的合同问题,他和妻子下定决心,远赴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就是为了在这片大洋洲的拳坛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事发当天,他本该意气风发地去参加一场关键比赛的新闻发布会,那是一场大洋洲冠军的卫冕战,是他能否在澳洲站稳脚跟的敲门砖,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说,他把职业生涯的未来,都赌在了这里,所以,当公交车上那句刺耳的“滚出我们的地盘”响起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出言劝阻,而不是直接动手。
当一名女性攻击者伸手去抓扯他妻子的头发,另外两个男的从背后用拳头猛击他的后脑时,他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恐怕不是如何反击。
真正让他放弃本能的,是澳大利亚体育界对于运动员参与暴力事件的严苛规定,哪怕是正当防卫,一旦被卷入斗殴,他的职业执照就可能被吊销。
这意味着他为了延续事业而背井离乡的所有努力,都将瞬间化为泡影,这赌注太大了,他输不起,现场最令人心碎的一幕,是他的妻子死死地拉着他,那不是懦弱的央求,而是一种绝望的保护。
她保护的,不只是丈夫这个人,更是他视若生命的拳击事业,于是,周润琪只能用身体护住妻子,任由拳头和利器落在自己身上,直到他感觉后脑一阵剧痛,有类似改锥的东西刺了进来,鲜血瞬间模糊了视线。
如果说周润琪的“不还手”是一种痛苦的理性选择,那么他所遭遇的这一切,则是一种赤裸裸的非理性之恶。
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街头冲突,更像是一种在澳大利亚社会潜藏已久的“病毒”,借着一个普通的下午,在公交车厢这个封闭空间里集中爆发了。
这种病毒,叫种族歧视,它的历史病灶,可以追溯到长达近百年的“白澳政策”,那种根深蒂固的排外情绪,从未真正消失。
而在当下,随着华人人口的增长,一些本地群体感受到的资源焦虑,又为这种病毒提供了新的培养皿。
更复杂的是,有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在生存压力的挤压下,很容易将积攒的怨气转向其他更容易被识别的少数族裔,比如华人。
周润琪的个人勇武,在一个世界排名第160位的职业拳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这种系统性的恶意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的遭遇绝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在澳洲时有发生,仿佛一种会传染的社会病,在悉尼,一对中国夫妇因为在街上说中文,就被多名青少年围殴,妻子被打到骨折。
在霍巴特,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购物中心被未成年人无端打成重伤,同样是在霍巴特,一对来旅游的中国夫妻,也遭到了两名青少年的袭击。
这些事件的“症状”惊人地相似,攻击往往是无端的,明确针对华裔身份,并且常常以“滚出去”之类的言语侮辱作为前奏。
更棘手的是,许多案件的肇事者都是未成年人,这导致案件的处理最终往往不了了之,拳头的力量可以击倒一个对手,却无法“治愈”这种弥漫在社会空气中的病毒。
袭击者的拳头和锐器,不仅击碎了周润琪的皮肉,更击碎了他精心规划的职业擂台。
因为这次袭击,他错过了那场至关重要的新闻发布会,直接导致他失去了冠军卫冕战的资格,对于一个处在事业上升期的运动员来说,这不仅仅是错过一场比赛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排名的下滑、机会的流失,以及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他用“不还手”保住的职业执照,却因为“不还手”导致的受伤而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身体的伤口或许可以愈合,但心理的创伤却在暗夜里不断发酵,事件之后,周润琪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他一闭上眼,似乎就能听到公交车上刺耳的辱骂,感受到妻子被推倒拖拽时的惊恐。
他对乘坐公交车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戒备心理,更让他痛苦的,是一种没能保护好妻子的无力感和自责,那个在拳台上无所畏惧的“黑马”,在现实中却被关进了心理的囚笼。
事件在国内曝光后,迅速在网络上引爆了舆论,一部分网友对他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理解他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处境和两难抉择。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刺耳的声音也出现了,在得知他因为职业生涯而未还手后,一些评论毫不客气地贴上了“真丢人”的标签,认为他没有捍卫一个男人的尊严。
这种舆论的分裂,本身就是事件撕裂感的延伸,而所谓的“正义”,似乎也悬而未决。
尽管澳洲警方迅速逮捕了两名施暴者并提起了诉讼,但结合以往那些不了了之的案例,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许多在澳华人的心里都画着一个问号。
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整个群体的安全感缺失。
回看整起事件,我们讨论的焦点,或许早该超越“打”与“不打”的二元对立。
周润琪的悲剧,不在于他那一刻挥出的拳头是多是少,而在于它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一个充满潜在敌意的环境中,一个少数族裔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哪怕他是一个职业拳王,也是何等脆弱。
他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个人奋斗在系统性歧视面前的无力,职业规则与生存本能之间的冲突,以及远隔重洋的同胞们在看待“尊严”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这起事件的真正价值,是迫使我们去审视和追问那些比拳头更坚硬、也更难打破的社会壁垒。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我国首位00后洲际拳王在澳大利亚遇袭》极目新闻2025-10-19 10:51
2.《中国拳王在澳遭袭击,头破血流!“想还手,妻子担心我的职业生涯拉住了我”》2025-10-20 10:35·新晚报
来源:如梦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