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艺论新声 | 又见群星 温暖人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5:25 1

摘要:近日,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广场舞、音乐、戏剧、舞蹈、曲艺入围作品完成终评。这些来自基层的作品,展现了群众文艺的蓬勃生机,反映出人民心声,是观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鲜活样本。

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现场 陈 阳 摄

近日,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广场舞、音乐、戏剧、舞蹈、曲艺入围作品完成终评。这些来自基层的作品,展现了群众文艺的蓬勃生机,反映出人民心声,是观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鲜活样本。

好的群众文艺作品,都将创作立足于人、落脚于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根本创作依循。

小切口、大情怀,以小见大,一直是群众文艺的本色与优势。本届群星奖入围作品展现出群众文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创作者用艺术语言回应人民之需、时代之问,其中不乏关注特殊群体的温暖作品、以诙谐语调批判陈规旧俗的犀利作品,也不乏由个体成长折射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这些兼具思想性与烟火气的作品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不喊口号、只讲真心,将国家战略、社会议题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反映了群众文艺对“硬主题”实现“软表达”的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好的群众文艺作品不是文化符号的表层挪用,而是从中汲取养分,锻造作品灵魂;不会追求表面化的新鲜,而是清楚“为何而来”,明白“如何前去”;不会囿于舞台化的精致,而是借作品从容展现多年来艺术普及的成果。

入围作品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成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有的作品将非遗与现代演绎技法有机结合,既不失韵味,又散发新气息;有的作品对地域农耕文化进行时尚化表达,让传统智慧焕发新光彩;有的作品完全由年轻演员主导主演,畅快表达新一代的价值追求。“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创作理念,使地域文化与群众表达自我之间建立起深层连接。

好的群众文艺作品,不仅是历史演进和生活变化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对大时代中普通人所散发的心灵之光的凝练和表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素材,奔波着的无数身影都可以成为主角。

入围作品呈现出创作群体的显著变化——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退休职工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甚至首次出现了企业主体报送的作品,体现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创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不仅以演员的身份呈现作品,还在导演、编剧、舞美设计等方面展露才华。全民参与,既为作品注入了全新理念,又提升了作品艺术水准,反映出新大众文艺的活跃。

这种创作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化源于群众创新创造能力的极大释放,也源于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下沉”与“入心”。群众有了更多表达自我、服务自我的机会,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不再满足于当观众、给掌声,而是希望站上台、拉人气。过去“想演没舞台、想创没指导”的局面被打破,无数民间智慧汇聚成创作洪流。

从社区广场的即兴表演到企业车间的文艺沙龙,从乡村街巷的民俗展演到网络平台的直播创作,群众文艺的空间延伸到生活每个角落,服务区域从剧场广场扩展到田间地头。群众文艺的创作者、创作环境、演出空间、服务区域构成一体,从侧面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融合度以及创新性的多维发展成果。

如今的国潮热、文博热、文旅消费热,都是群众对“有温度、有共鸣”的文化作品和产品的迫切渴望,人们需要“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的文艺表达。群星奖入围作品正是精准捕捉了这种需求——无论是用方言演绎的生活小品,还是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歌舞表演,都以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形成需求牵引创作、创作满足需求的良性循环。

群众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好的群众文艺作品通过记录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成为心灵的镜子和精神的灯塔,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与文化底气。

群星奖入围作品面对的不只是评委,而是无数的奋斗者。群众,是这些作品真正的创作者和受益者,也是这些作品真正的评委。

又见群星,不仅是作品的璀璨,更是人民群众创作精神的闪耀、文化自信的彰显。

责编:勾晓庆

来源:水大仁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