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公祭引起的家族文化思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22:06 2

摘要:一、欣闻今年苏州的孙氏族人,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兵圣孙武公祭大典,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会倍感欣喜。向孙武公祭大典组委会发去了贺信,并赋上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会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结果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并给孙武公祭大典组委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深表

孙武公祭引起的家族文化思考

作者:孙福明

一、欣闻今年苏州的孙氏族人,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兵圣孙武公祭大典,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会倍感欣喜。向孙武公祭大典组委会发去了贺信,并赋上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会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结果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并给孙武公祭大典组委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深表歉意。

二、家族文化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就应该持一个无私心杂念客观的心态,查资料找文献证据,有证有据地加以宣传,才是对得起自己的先贤。学术研究不相信眼泪,只有依靠客观严谨的考证与分析。否则无法探索历史真相,故意散播错误的信息,才是一个人的失德。

三、竞然有人站出说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成果,发到乐安群里是谬论,只能对你这种不学无术之人呵呵了。那么我把乐安先贤的墓志铭发出来,再谈谬论吧。

1、《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君讳义普,字智周,乐安人也。受命作周,懿亲分卫,肥泉自远,瓜瓞攸兴。儒术著闻,卿有声于霸楚,兵法修列,武流称于强楚。"可见,以”乐安人"和孙武后人自居的孙义普家族,姓源于卫国。墓志铭出土于陕西省高陵县,志铭见《全唐文》。

2、《唐易县录事乐安郡故孙府君墓志铭》:“府君讳少矩,以讳为字,厥先乐安郡人也。承周文王少子之遐裔,康叔之胤绪,方立氏焉。"墓志出土于河北易县,志文刊载于1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

3、《唐幽州内衙口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府君讳壬林,字茂卿,其先乐安人也。姬姓,周文王口子武王母弟康叔为卫侯,居河、淇之间。......孙武仲以王父字为氏焉,继位上卿,良口夫林口父,著于春秋。其后,孙武入吴王阖闾将,善用兵,口口口口口齐宣王将,口(擒)魏将口口(庞涓)于马陵,虏魏太子名口(申)。护子孙遂居齐乐安,口其口孙会宗口安太守。”该碑文把汉代的“孙会宗”视为“乐安”孙氏的关键人物。墓志铭在《全唐文》唐文续拾第14卷有载。

4、《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公讳处约,字茂道,本千乘乐安人也。自支分岐岳,绪派淇川,康叔以口弟匡周,孙惠以宗卿辅卫,姓因王父,既著于左言,庆籍公门,实彰于右记。”等等。这些乐安孙氏虽然并没有魂归故里,但他们祖源都指向春秋卫国。随着乐安孙氏先贤墓碑的出土,直接否定了《新唐书》的记载,更揭穿了孙逖家族编造孙氏姓源的证据。妫姓孙氏是孙逖家族的发明创造,既然承认是妫姓孙氏,只能是孙逖家族的后裔,但与孙武、孙膑无缘了。再自称孙武、孙膑后裔,岂不是个笑话。

四、还有人命令祭祖大典组委会把濮阳市孙氏文化研究会的贺信退回,并抵制祭祖大典,这种作法,并不可取,也与祭祖大典的“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促进社会和谐”的宗旨背道而驰。这样子的人还是不要把自己太当根大蒜了。

五、以前孙氏宗亲在讨论妫姓孙氏时,妫姓孙氏的信奉者,便打出《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这张神主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孙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这张神主牌,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于是,便有人打着研究家族文化的旗号,建了微信群,在此群里排除异己,与自己的信仰不合,动不动就踢出群聊,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甚者竟然把本家谱文化想替代整个家族文化,有非友既敌的思想。他们所认为的乐安孙氏就是妫姓孙氏的观点,随着文献资料的发现以及地下文物的出土,己有足够的证据被推翻。

有些人把一己私欲,想裹协其孙氏族人更是不道德,如果你对其他孙氏族人的研究成果不认可,你就拿出来自己的证据来反驳,而不是不让发言。

孙宪春宗亲提出:“开放、团结、包容”的观点是非常对的。希望孙武公祭大典继办下去,并越办越好,更希望孙氏家族文化继续研究与发展,走到正本清源的路上来。

来源:历史公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