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安福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微风携着草木清香拂过山野。近日,安福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人员走进保护区,深入周边村落,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播撒在绿水青山间,筑牢铁丝岭生物多样性屏障。
深秋,安福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微风携着草木清香拂过山野。近日,安福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人员走进保护区,深入周边村落,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播撒在绿水青山间,筑牢铁丝岭生物多样性屏障。
在村头,在墟场,执法人员面对面向群众宣讲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及其保护意义。“瞧,这是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的活动影像,彰显了铁丝岭生物多样性。”一名执法人员高兴地说。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从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科研宣教等方面,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引导群众遵纪守法,严禁非法砍伐、狩猎、采挖和野外用火等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仅要靠宣传凝聚共识,更要靠实招筑牢屏障。
这份“实招”,藏在“软硬”措施里:326个界桩标志牌和围栏划定了保护红线,投资百余万元建成了24小时监控预警网,40台红外相机实时监测野生物种。同时,安福县还从保护区总体规划、巡查制度、专项执法检查等持续发力,完善治理体系。
如今,铁丝岭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95%,拥有高等植物1374种、脊椎动物328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47种,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浓度高达6217个。
下一步,安福生态环境局将深化生态环境宣传,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铁丝岭这座赣中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在保护与传承中永葆生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