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宫中学习生活照曝光,他的“帝师天团”,个个都是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4:48 1

摘要: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八日辰刻,时年5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开始读书。他的学习地点起初在中南海瀛台补桐书屋,后移到毓庆宫院落中的毓庆宫西屋,并接受多位帝师指导。毓庆宫院落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在奉先殿(今珍宝馆)西侧,由长方形院落组成,前后共四进。其中,毓庆宫位于

原标题《老照片中的溥仪与帝师》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八日辰刻,时年5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开始读书。他的学习地点起初在中南海瀛台补桐书屋,后移到毓庆宫院落中的毓庆宫西屋,并接受多位帝师指导。毓庆宫院落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在奉先殿(今珍宝馆)西侧,由长方形院落组成,前后共四进。其中,毓庆宫位于第三进院落,在同治、光绪两朝时期,曾作为皇帝读书处。溥仪学习期间,享受多位师傅的“独家授课”。他的启蒙老师为太监张谦和,在毓庆宫学习期间的汉文老师为陆润庠、陈宝琛、梁鼎芬、朱益藩、徐坊等,满文老师为伊克坦,英文老师为英国人庄士敦。不仅如此,溥仪在宫中的学习生活期间,留下了多张珍贵的照片,既有他本人的,也有宫中帝师的,全部为故宫博物院珍藏。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解读溥仪学习概况,并解读他印象极为深刻的张谦和、陈宝琛、梁鼎芬、朱益藩、庄士敦等几位帝师对他的培养细节,以丰富清末民初时期的皇家教育内容。

作为皇帝,溥仪在读书方面有诸多的“特权”。比如,在毓庆宫的书屋里,他的座位是坐北朝南的,这是古代帝王宝座的专用方位。师傅坐在他的左手侧,伴读坐在师傅的南侧。又如,由于溥仪学习并不自觉,皇室允许他挑选伴读生。他的同母弟弟溥杰、族侄毓崇,均为伴读。每位伴读人员获得的奖赏,不仅包括每月折合80两银子的酬劳,还可享受“紫禁城内骑马”。

溥仪(中)、溥杰(左)、毓崇(右)在连理柏前合影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13年版,下同)里,回忆了他在毓庆宫的学习内容。如民国十年(192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溥仪的日程安排如下。

凌晨:四点起床,书写大的“福”字十八张。

上午:八点开始上课,与溥杰、毓崇共同学习《论语》《周礼》《礼记》和唐诗,听陈宝琛讲《通鉴辑览》;九点半吃完早餐,读《左传》《谷梁传》,听朱益藩讲《大学衍义》,书写仿对对联;十一点时,上午的功课完成。

下午:一点至三点为英文学习时间,但当天庄士敦因为感冒没来。溥仪于是回到养心殿,书写“福”“寿”字三十张,然后阅读各大报刊。

晚上:四点用餐;六点就寝,睡前饶有兴致读《古文观止》。

由上可知,溥仪学习时间从凌晨到傍晚,比较辛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书经典、书法、英文。实际上,溥仪学习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他并没有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或地理知识。英文书籍方面,他仅阅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成英文的中国《四书》等少量书籍。对国外名人轶事、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他了解甚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溥仪不渴求新知识。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下同)中回忆道:溥仪在上英文课时,更喜欢听世界的局势、地理和旅游、物理学、政治学,以及英国的宪法史。

溥仪自画像

溥仪在毓庆宫的各科学习,以英文、书法为佳,并显示出较高的绘画创作天赋。溥仪学习英语不久,英文就写得很好,甚至超过了同龄英国人。溥仪进行过大量的书法练习,书法很好。他经常把墨宝赐给朝中重臣或民国官员,并盖上“宣统御笔”印章。溥仪经常创作漫画,内容有时是一段奇闻异事,有时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时则是宫廷生活插曲。庄士敦收藏了很多溥仪的漫画作品。

少年时期的溥仪,尽管学习地点主要在毓庆宫,但是回到居所养心殿时,也经常读书。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他平时读的主要的书是《十三经》,另外加上辅助教材《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圣武记》《大清开国方略》等。作为溥仪的伴读,溥杰与溥仪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有时在读书时会做出搞怪动作。

很多人以为,溥仪的启蒙老师是几位帝师,其实不然。

张谦和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太监张谦和是他实际上的启蒙老师。他对张谦和的印象极为深刻。张谦和为河北沧州人,是清末养心殿的大总管。溥仪初见张谦和时,后者已五十多岁,背有点驼,溥仪在进毓庆宫学习前,张谦和就奉隆裕太后之命,教溥仪识字,学习《三字经》和《百家姓》。溥仪进入毓庆宫学习后,张谦和每天早上都要站在他卧室前,把前一天的功课念一遍,以帮助溥仪记忆。溥仪感觉他就是任何一位皇帝的总管太监一样,总要利用任何机会,来表达自己对主子的衷心和深挚的感情。

故宫藏老照片之张谦和在翊坤宫

张谦和给溥仪讲故事,内容多是神鬼类的:宫中的铜鹤、铜缸、水兽、树木、石头等等都成精显过灵。溥仪听后的感觉就是,宫中的一切神鬼都愿意巴结皇帝,有时甚至巴结不上,因此皇帝是最尊贵的。比如储秀宫里有只铜鹤,左腿有凹痕。张谦和告诉溥仪,当年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这只铜鹤成了精,跑到江南去,准备为乾隆帝护驾。不料它被乾隆帝射了一箭,正射中腿部,于是溜回来站在原处。其腿上的凹痕,就是这么来的。又比如张谦和告诉溥仪,御花园西鱼池附近有一株松树,在乾隆帝某次下江南时,一路为乾隆帝遮太阳,乾隆回京后,写了一首赞美此松树的诗,将其刻在墙上。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是福建螺洲人,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宣统三年(1911年),隆裕太后为培养溥仪的治国能力,定陆润庠为其师傅。但在选定副师时,隆裕在陈宝琛和刘廷琛之间犹豫不决。奕劻建议“刘廷琛虽薄负时誉,据外间传说则系内行多亏、道德缺乏之人,恐不足以裕圣功而端治,本臣以为不如陈宝琛”(《廷琛争不过宝琛》,《申报》1911年7月17日第5版)。时年七月十八日辰刻(9月10日),清廷在毓庆宫举行宣统帝开学授读仪式,陈宝琛总师傅陆润庠、满文师傅伊克坦为溥仪授课。

溥仪帝师陈宝琛

溥仪学习期间,陈宝琛经常赞叹他“有王虽小而元子哉”,意即皇帝虽然年龄小,但是具有很强的治国能力。陈宝琛和溥仪闲谈的内容,让溥仪非常感兴趣。溥仪在回忆录中说,他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听陈宝琛讲民国的新闻,比如南北不和、督军火并、府院交恶等话题。

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号节庵,字星海,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梁鼎芬对清朝廷的愚忠,在当时无人能及。光绪十年(1884年),他曾上书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说他在中法战争中主张议和(实际上是慈禧的旨意),结果被慈禧处以“妄劾”罪,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但梁鼎芬并未引以为戒,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弹劾庆亲王奕劻通贿、直隶总督袁世凯。引用私党,结果又被降旨呵责。民国五年(1916年),经陈宝琛推荐,梁鼎芬担任溥仪帝师,教授古汉语及诗词相关课程。

溥仪帝师梁鼎芬

梁鼎芬执教严而有法,重在从政治上训练溥仪,而且在授课时,还结合时政,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观点,让溥仪印象极为深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说:梁鼎芬喜欢说话,但与陈宝琛不同,梁喜欢讲自己的故事。

朱益藩

朱益藩(1861一1937),字艾卿,号定园,江西萍乡莲花人,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1916年起,在紫禁城任溥仪帝师,直至溥仪出宫。他给溥仪的授课内容以书法为主,辅以传统文化知识。溥仪的书法水平较高,离不开朱益藩的指导。溥仪在宫中向臣下颁赐匾额时,常请朱益藩代笔。

溥仪与朱益藩、陈宝琛合影

朱益藩还会看病,溥仪生病有时是请朱益藩看脉的。为此,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中,对朱益藩的评价为:“既是帝师又是御医。”需要说明的是:宫中有很多御医,但是溥仪更喜欢找朱益藩。

外教庄士敦

庄士敦(ReginaldFlemingJohnston,1874—1938),英国苏格兰人。根据他在《紫禁城的黄昏》里的回忆,他之所以能进入紫禁城当溥仪的老师,主要源于李鸿章次子李经迈的推荐。辛亥革命后,李经迈在威海卫军港避难,而当时庄士敦为威海卫军港的行政长官,二人于是结缘。民国七年(1918年)年底,李经迈专程来到庄士敦居所,请求他担任溥仪的老师。庄士敦经过一番考虑,答应了请求。于是在第二年的3月3日早上,庄士敦和溥仪在紫禁城毓庆宫第一次见面了。身着朝服的溥仪,由一大群朝臣服侍着来到他面前。按照礼仪,他向溥仪鞠躬三次,以示尊重。然而令庄士敦惊讶的是,这位少年天子使用欧洲最流行的见面礼即握手。溥仪问了他一些基本情况,如以前担任过的官职,做过的工作,他都一一作了回答。随后,溥仪换去朝服,来到毓庆宫,正式听庄士敦讲课。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他和庄士敦的融洽关系,源于庄士敦的耐心。

而根据庄士敦的回忆:溥仪虽然从未接触过西方语言,但看起来对这些很感兴趣;在所有的课程中,溥仪对新闻最感兴趣,每天要求他讲一些西方伟人的故事;溥仪不仅智力活跃,而且知识也非常丰富,地理、政治尤其如此;溥仪虽然年纪小,可是对旅行和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爱好运动,溥仪的身体发育得非常棒,长得很壮实。庄士敦在与溥仪的接触中,发现溥仪脾气很好,虽然在宫廷内每天有繁琐的礼仪,但溥仪的个性没有因此变得妄自尊大;而在整个紫禁城里,除了溥杰和几个皇兄,没有几个人和溥仪玩,溥仪自然就没有什么朋友了。

庄士敦通过教育、文化输入,深刻影响了溥仪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对当时的新事物、新思想充满兴趣,并愿意接纳和融入。配眼镜、穿西服、剪辫子、接见新思想人物,均为典型例证。

(一)配眼镜

溥仪较早时期戴眼镜的照片

庄士敦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载:民国十年(1921年)(时年溥仪15岁)的某天,他突然注意到溥仪有严重的近视。他给溥仪上课的时候,发现溥仪不时扭头看着墙上的大钟,而不看眼前的小钟表。他问溥仪为什么如此费劲地去看大钟,溥仪回答说:“我看不清小钟。”庄士敦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他立刻告诉了醇亲王载沣和内务府,以及其他几个帝师。他注意到这些人毫无反应,觉得很奇怪。庄士敦决定自己找眼科医生,但受到端康太妃的阻挠。端康认为:皇上的眼睛很珍贵,怎么能够相信外国医生?皇上“绝不能戴眼镜”。溥仪则同意庄士敦的建议,愿意接受检查。时年11月8日,美国眼科医生霍华德教授带着助手进宫,给溥仪检查了眼睛。不久,溥仪戴上了眼镜。溥仪戴上后,说总体感觉很好。他逐渐开始依赖眼镜,甚至别人为他照相或画像时,他都不摘掉。

(二)穿西服

溥仪穿西装在储秀宫内欧式建筑布景照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民国十年,他决心模仿庄士敦“英国绅士的样子”,叫太监从街上买来西服。他穿上一套完全不合身、大得出奇的西服,而且把领带像绳子似的系在领子的外面。当他这样走进毓庆宫,被庄士敦看见了的时候,庄士敦简直气得发抖,叫他赶快回去换下来。第二天,庄士敦带来了裁缝给他量尺寸,定做了英国绅士的衣服。庄士敦告诉他:如果他将来出现在伦敦,会经常被邀请参加茶会,他会看到贵族、学者、名流,此时修养很重要,吃点心、喝咖啡是“Refreshment”(恢复精神),不是吃饭,等等。

(三)剪辫子

溥仪剪掉辫子的原因,在于庄士敦的劝说。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庄士敦曾直言溥仪的辫子像“猪尾巴”,并建议他剪掉辫子以符合现代潮流。这一言论深深触动了溥仪,剪辫子成为他摆脱传统束缚、迈向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27日,时年16岁的溥仪让理发的太监剪掉辫子,太监吓坏了。他考虑到剪掉皇帝的辫子可能带来的后果,便不敢下手,恳求溥仪找别人做这件事。溥仪什么都没说,自己走到一间屋子里,拿起剪刀剪掉了辫子。

因为溥仪剪了辫子,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后来溥杰和毓崇也借口“奉旨”,在家里剪了辫子。溥仪剪辫子后,宫廷内的官员和太监逐渐跟随,最终所有人均剪掉辫子。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紫禁城内的传统风貌。

(四)接见泰戈尔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应胡适、徐志摩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其间受到了溥仪的接见。根据庄士敦在《紫禁城里的黄昏》回忆:“在当时中国文化受西方影响颇深,许多青年人热衷于空谈美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泰戈尔和当时的中国主流文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他的演讲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庄士敦认为泰戈尔在中国没有受到礼遇,这对一个国际性的大诗人未免太不尊重。于是,他就向溥仪提建议,希望溥仪邀请泰戈尔进宫。在此之前,庄士敦曾经向溥仪推荐过泰戈尔的几本诗集。溥仪读后,感触很大,因此爽快地答应了庄士敦的请求。

综上不难发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溥仪和帝师的老照片,为解读溥仪在宫中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因而又成为清末民初宫廷教育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介绍】

周乾,力学博士,最后跑去故宫爬屋顶,对成百的建筑从学术视角进行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故宫拥有数量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印证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宫廷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这可把这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给高兴坏了。

本专栏将由故宫博物院以“故宫建筑与宫廷生活”为主题,十五期连载,契合时令,对以下内容分别解读:故宫里的古代供暖系统、故宫冬至日“点亮金匾”的古代智慧、清代皇家“冬运会”、紫禁城皇帝的新年家宴、明清皇家“烟花秀”、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茶、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酒、明清宫廷娱乐之“秋千”、故宫古建筑的防火方法、故宫古建筑的防震智慧、故宫里的端午宫俗、故宫里的古代冰箱、故宫古代排水系统、故宫古代皇家学校、明清皇家祭月与赏月。

来源:北京纪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