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当地时间 10 月 20 日,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发言人向媒体确认,这位即将在年满 83 岁的前总统,当天顺利结束了为期数周的放射治疗。
根据红星新闻10月21日报道,美国当地时间 10 月 20 日,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发言人向媒体确认,这位即将在年满 83 岁的前总统,当天顺利结束了为期数周的放射治疗。
不过,此次放疗结束并不代表拜登所患的侵袭性前列腺癌治疗已画上句号,按照医疗常规,医生还需在患者完成癌症治疗后的几周内,专门对其恢复情况展开评估,以确定后续治疗方向。
回溯今年5月,拜登办公室曾正式宣布他确诊前列腺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此前发布消息宣称,拜登曾还出现过泌尿系统相关症状。
拜登这次所患的前列腺癌是男性中常见的一种肿瘤,这种肿瘤有时进展缓慢,有时却极具侵袭性,甚至在确诊时已发生转移。
它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或者根本不存在,等到排尿困难、骨骼疼痛等问题出现时,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干预时机。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早发现并科学应对这个“沉默的杀手”呢?
前列腺是一个腺体,它会分泌一种叫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蛋白质。绝大部分PSA会进入精液中,只有极少量会进入血液。
当这个腺体出现问题,比如发炎、增生或者癌变时,其内部的微观结构会受到破坏,导致更多的PSA“泄漏”到血液里。我们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的PSA浓度,就是为了捕捉这个异常升高的信号。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标并非癌症诊断的唯一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甚至骑行、射精等日常行为都可能导致其一过性升高。因此,单次PSA升高并不等同于患癌。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一个“警报”,提示我们需要对前列腺的健康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探查。在欧美国家,超过八成的患者正是通过这个筛查在肿瘤尚局限于前列腺的早期阶段被发现,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到一半,大量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根治的机会。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它更偏爱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在不断复制的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增加,肿瘤风险也随之上升。
对于普通风险的男性,医学界普遍建议从5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PSA筛查。这个年龄是经过大量流行病学数据验证的、风险开始显著攀升的起点。
如果存在高危因素的话,这个检查时间就可能要提前了,所谓高危因素,主要是指有明确的家族史,即直系亲属(父亲或兄弟)曾患有前列腺癌。
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对于这部分高危人群,建议将首次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如果家族中有多位发病者或发病年龄小于60岁,甚至应考虑从40岁就开始进行年度筛查。
当PSA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或者医生通过直肠指诊触摸到可疑的硬结时,就需要启动一系列更为精确的检查来明确诊断。多参数磁共振(mpMRI)检查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像一台高精度的“侦察机”,能够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内部结构,通过综合评估不同序列的影像特征,判断可疑病灶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了周围的组织。MRI还能为下一步的穿刺活检提供精准的位置。
最终的确诊,依赖于前列腺穿刺活检。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针,在超声或MRI引导下,从可疑区域取出几条微小的组织样本。
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才能最终判定它们是良性还是恶性,为了诊断为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这个癌的“性格”如何。这就引出了病理报告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数字——格里森评分(Gleason Score)。
这个评分深刻揭示了癌细胞的“行为模式”,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它由两部分组成,形式为“X+Y=Z”。病理医生会把癌细胞的形态分为1到5级,1级最接近正常细胞,5级则形态最差、排列最混乱。
医生会找出占比最多的癌细胞形态定为主要评分(X),占比第二多的定为次要评分(Y)。例如,“3+4=7”意味着大部分是3级细胞,一部分是4级细胞;而“4+3=7”则意味着大部分是更具侵袭性的4级细胞,预后通常更差。
总分6分及以下为低度恶性,7分为中度恶性,8至10分则为高度恶性,意味着肿瘤生长迅速,转移风险极高。
除了筛查和治疗,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保证不得癌症,但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确实能够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针对前列腺癌,一些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例如一项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分析指出,大量摄入乳制品与前列腺癌风险增高存在关联,其背后的机制可能与高钙摄入影响了体内维生素D的活性有关。
反之,一些食物则显示出保护作用。番茄经过烹饪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番茄红素,这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多项研究证实,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较高的人群,其患前列腺癌、特别是侵袭性前列腺癌的风险更低。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也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除了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整体的健康生活方式。
维持健康的体重、戒烟、规律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措施不仅能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更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 43(4): 241-255.
[2] He J, Gu D, Wu X, et al. 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9): 976-981.
[3] Epstein JI, Egevad L, Amin MB, et al. 2014年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关于格里森分级共识会议报告的解读[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6, 32(2): 237-240.
[4] Klotz L, Vesprini D, Sethukavalan P, et al. 局限性前列腺癌主动监测的长期随访结果[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5, 33(3): 272-277. (此为对原文献的中文解读引用)
[5] Giovannucci E, Liu Y, Platz EA, et al. 乳制品、钙和前列腺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J].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 2007, 166(11): 1311-1317. (此为对原文献的中文解读引用)
来源:小新观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