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醒来还是“打工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4:03 1

摘要:一千多年后,我们竟发现,这位风流倜傥的“小杜”,或许是史上最有共鸣的“打工人”之一。他的才华与抱负,他的无奈与沉沦,像极了每一个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我们。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杜牧《遣怀》

一千多年前,晚唐诗人杜牧写下这首诗时,或许未曾想过,这句“十年一觉扬州梦”,会成为后世无数人心头的怅惘与共鸣。

一千多年后,我们竟发现,这位风流倜傥的“小杜”,或许是史上最有共鸣的“打工人”之一。他的才华与抱负,他的无奈与沉沦,像极了每一个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我们。

和今天许多“985、211”毕业就进入大厂的年轻人一样,杜牧的职业生涯,开局堪称梦幻。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京兆杜氏,祖父是唐朝名相杜佑,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通典》。这样的家世,让他自带光环。更何况,他本人也是才华横溢,23岁时一篇《阿房宫赋》针砭时弊,文采飞扬,名动京城。26岁,进士及第,正式开启了他的“打工”生涯。

彼时的大唐,虽已日薄西山,但扬州,这座东南第一大都会,依旧是帝国的经济和风月中心,繁华如梦。杜牧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里担任掌书记,办公地点,正是扬州。

这无疑是一份令人羡慕的“offer”。位高权重的领导,繁华热闹的城市,充满前景的岗位。杜牧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恣意、也最迷惘的十年。

“十年一觉扬州梦”,梦里是什么?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明媚春光,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无边风月。

在扬州,他夜夜笙歌,流连于青楼酒肆,成了秦淮河畔最受欢迎的“薄幸名郎”。这看似风流不羁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深刻的失意?

作为一名“打工人”,杜牧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精通兵法,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曾耗费心血注解《孙子兵法》,多次上书献策,希望能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作为。

然而,晚唐的官场,党争激烈,让身处其中的杜牧难以施展拳脚。他的许多真知灼见,都石沉大海。他就像一个无法参与重要项目,只能在边缘部门“摸鱼”的员工。

那些在扬州的纵情声色,更像是职场失意后的自我麻痹。这和今天许多“打工人”下班后,沉浸在短视频、游戏里,寻求片刻的喘息,何其相似。

当才华无法兑现为成就,当抱负被现实磨平棱角,沉醉和“摸鱼”,便成了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

扬州梦终有醒来的一天。

离开扬州后,杜牧的仕途并未像他期待的那样平步青云。他被外放多地,担任刺史。从黄州、池州到睦州,这些地方,远不如京城的繁华和扬州的富庶。

刺史听起来是地方大员,但对于心在朝廷的杜牧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发配”。

他在诗中写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看似豁达,实则是对官场失意的强作欢颜。他也曾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千古流传的佳句,但这山水之美,又何尝不是排遣内心郁闷的出口?

终其一生,杜牧都在渴望回到权力的中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他几度回京,又几度被外放,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当他晚年回望,那在扬州的十年,如同一场大梦。梦里有酒,有美人,有诗,唯独没有他最渴求的功业。梦醒之后,他依然只是大唐帝国这部庞大机器上,一颗不算起眼的螺丝钉,一个为了俸禄和前程奔波的“打工人”。

“赢得青楼薄幸名”,这句自嘲,充满了无尽的辛酸。这就像一个工作十年,回顾往昔,发现自己除了熬夜加班和一身职业病,什么成就都没留下来的“打工人”。

我们为什么会对杜牧的故事产生共鸣?因为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谁不曾是那个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少年?谁不曾在初入职场时,渴望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打工人”这个词,除了自嘲,也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坚韧。它承认平凡,但不甘于平庸。

正如杜牧,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未曾真正放弃。他依然在观察,在思考,在书写。他留下的诗篇,豪放俊逸,风骨峭拔,最终在文学史上,刻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

或许,这就是杜牧和“打工人”跨越千年的对话:

接受现实的无奈,但不放弃心中的那束光。纵然十年一梦,醒来仍是“打工人”,但只要心中的火不灭,笔下的诗不辍,我们依然能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属于自己的不凡。

来源:墨客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