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走出内蒙古,走向全中国。
01
乌兰牧骑,一路走来,初心不改。
1965年,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走出内蒙古,走向全中国。
他们兵分三队,历时7个半月,走遍27个省、市、自治区,演出近600场,服务观众上百万人次,完成了长达10万多公里的巡演行程。
图片来源:“CCTV4”截图
时隔60年,乌兰牧骑再出发!
2025年6月17日起,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为主题,来自全区的12支乌兰牧骑队伍,计划在全国演出165场。截至目前,他们已经走过西安、沈阳、长春、南京、广州、北京、东莞……
抚今追昔,这场“再出发”,既延续着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基因,又在创作表达、服务场景与文化职能上,展现出顺应时代的创新与突破。
这场“再出发”,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动作,而是半个多世纪来,乌兰牧骑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深刻把握“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生动实践。
图片来源:“活力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02
变的是节目、形式,不变的是“人民至上”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以脚步践行信念,将“到人民中间去”写在草原深处、祖国大地上。
这种“到”,不仅是脚步的抵达,更是专业的过硬、创作的用心、精神的触及。
回望60年前的那次巡演,为了适应其他地区对表演的要求,当时全区37支乌兰牧骑演出队、总共400多人,不仅集训了一个月,还通过文艺汇演互相比拼,最终才挑选出近40名队员参加全国巡演。
本次巡演,同样整合了全区乌兰牧骑优质资源,12盟市各支乌兰牧骑的“尖子生”被优选组建巡演队伍,演出内容曲目、传播推介等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到外地演出,如何让当地群众有参与感?引发他们的共鸣?
每到一个地方,乌兰牧骑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编排、创作新的节目。
曾经,他们到延安有《草原儿女爱延安》、到大庆有《石油工人之歌》、到西藏有专门准备的藏语节目;今天,在广州,乌兰牧骑在演出中巧妙融入当地经典民歌《彩云追月》,在南京献上互动演出节目《茉莉花》,在沈阳让安代舞与东北秧歌同台共舞……
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
各地巡演中,乌兰牧骑不仅献上了“接地气”的节目,还安排了趣味满满的中场问答、同台共舞等互动环节,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点赞。
“演出很精彩,乌兰牧骑队员们为人民创作出这么多好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以及深厚的北疆文化底蕴。”北京市民王承说。
岁月更迭,遥遥相应。
时隔60年后的全国巡演,变的是节目、形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变的是乌兰牧骑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共绘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同心圆”的独特价值。
03
变的是职能、角色,不变的是“文化根脉”
乌兰牧骑来自北疆草原,文艺创作根植中华文化。
自诞生之日起,乌兰牧骑累计创作演出万余个节目。
文艺精品百花齐放。如,舞蹈《马铃摇响幸福歌》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斩获文华大奖……
特色节目久演不衰。如,《顶碗舞》《筷子舞》《安代舞》、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经典曲目《站在草原望北京》《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歌美、舞美、音乐美,早已烙印成为人们心头的“内蒙古印象”。
此次巡演,不仅有充分展现北疆文化的精品节目,还为观众呈现了反映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故事的佳作。
如,用传统说唱讲述牧民生活幸福之变的《扬鞭催马新征程》,展现凝心聚力、建设祖国热情的《同心共筑中国梦》,原创作品《绿水青山内蒙古》等。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乌兰牧骑也被赋予了文旅推介的新职能——
兴安盟乌兰牧骑,在广东各地演出期间,现场展示兴安盟广袤美景、特色农畜产品、非遗文创;
图片来源:“岭上兴安”微信公众号
通辽乌兰牧骑,在长春动植物园,与网红“雪饼猴”趣味互动、现场演示呼麦技法、邀请观众共品奶食奶茶;
鄂尔多斯乌兰牧骑,在北京海淀区演出期间,以文旅推介情景剧《相约暖城鄂尔多斯》,生动展现鄂尔多斯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情……
图片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从为牧民送政策、剪羊毛,到为家乡做代言、树形象,乌兰牧骑从来不单单只是文艺队,更是服务队、宣传队。
时隔60年后的全国巡演,这支队伍有了新职能、新角色,但不变的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的是展现内蒙古时代风貌,吸引更多人“爱上内蒙古”的担当。
04
变的是舞台、地点,不变的是“轻骑兵”之特色
这一特色,在“新颖融合、短小精干”的创作追求。
自乌兰牧骑成立以来,队员们赴林区、到草原、进哨所、入嘎查,送去歌曲、舞蹈、好来宝、小品……
他们“一个能顶两三个”:能唱能跳,能演会排,还懂器乐会主持;他们在“有限”里创造“无限”:演员数量、演艺条件有限,即兴创作、艺术表达无限,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艺需求。
今天,乌兰牧骑仍然传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本次巡演,充分彰显“文艺轻骑兵”特色:每支巡演队伍都控制在35人内;节目控制在12个以内,时长不超90分钟。既保证艺术水准,又符合群众观赏习惯,充分彰显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曲目风格多样、运动轻便灵活。
这一特色,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务实作风。
从当年“一骑红尘送文化”的简朴,到如今“不铺张、不奢华,流动舞台演出车为主要舞台模式”的便捷,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因陋就简”。
本次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处处体现着“轻骑兵”的本色:
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路演,没有围栏,没有距离,舞台自带草原的辽阔;
沈阳、贵州、西安等地的演出,依托景区、公园、校园的现有设施搭建“小而精、时尚现代”的舞台。
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务实作风,与60年前乌兰牧骑队员背着乐器翻山越岭为牧民演出的精神一脉相承——物质条件在变,但“拒绝‘装点门面’形式主义,勤俭节约送文化”的本色从未改变。
时隔60年后的全国巡演,演出的舞台、地点变了,但不变的是“轻骑兵”以队伍、舞台之“小追求”书写创作、作风之“大格局”的务实原则,不变的是“轻”的特质与特色。
05
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服务基层、深入群众”的为民精神,是乌兰牧骑不变的“魂”。
有了这种精神,物质条件再好,演出形式再多,骨子里那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志气也不会丢;
有了这种精神,路途再远再长,困难再大再多,心底里那份担当作为、服务大局的责任也不敢忘。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恪守六个“不分”是乌兰牧骑的坚持——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接送观众。
再看今天的北疆文化神州行,六个“不分”仍然是乌兰牧骑最纯净的底色。
这底色,启示我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把握住了时代变化中的“不变”,艺术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以地为舞台,在“变”中勇立时代潮头,在“不变”中坚守为民本真。
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永远奔腾在祖国大地,永远扎根在人民心中。
来源:实践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