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外国小姐姐吐槽中文难懂的视频引发热议,一句“中文太难学了”引发广泛共鸣,道出了全球中文学习者的共同心声。
“要你管”和“不要你管”有什么区别?“眼睛进沙子了”和“沙子进眼睛里了”是一个意思吗?“吃饱了”和“吃撑了”区别在哪里?
最近,一位外国小姐姐吐槽中文难懂的视频引发热议,一句“中文太难学了”引发广泛共鸣,道出了全球中文学习者的共同心声。
那些年,老外被中文逼疯的瞬间
01
声调大战,学汉语被难哭!
学中文三年,至今靠‘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口诀活着。我的独门秘技:把声调想象成过山车——一声是起点,二声向上冲,三声俯冲+回升,四声直接俯冲落地!虽然现在说起来还是像AI念经,但至少不会把‘妈妈’叫成‘马马’了!
评论区听完直接沦陷:
救命啊!中文的二声和三声是自带隐身术吗??我的耳朵听了一万遍还是一样的啊!现在正在上中文课,拼音和声调这俩玩意一结合,直接对我发起了精神攻击!脑瓜子嗡嗡的!在相似音和多音字中迷失了
你说的知识点有点太难了,我连(xi) 和 (shi)、(qi) 和 (chi) 我还是傻傻分不清!
你说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我的痛点!
中文太难了,为什么会有量词这种东西!
一个人、一只猫、一头大象、一匹马、一条金鱼.....我要哭死!
网友很友好的表示,量词嘛,不必太纠结!“一个空调”没问题,“一个啤酒”也能懂!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只要能沟通,一切皆可“个”!
中文里的“小陷阱”,母语者也翻车
02
中文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这些小句子上。有时候一句话摆在那儿,就连母语者也常感困惑,懂的可以立马get到关键,不懂的只能在评论区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堪称阅读理解现场。
来看看这些让网友乱成一团的神评论,你是不是都能顺利读出来呢?
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03
中文难,这点是全球公认的。只需看一眼外国学习者的考场状态便能明白:他们手托腮帮,或者掌心抵额,眉头紧锁、凝神细听,但可能依然难解其意。
但中文的难,不是那种用规则和公式能搞定的难。学到最后甚至会怀疑,这学的不是语言,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禅意。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听听清末学者辜鸿铭先生的见解——这位被誉为“精通西学而坚守中学”,“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对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有过阐释,他曾说过……
“关于中国的语言我想说的是口语与书面汉语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常难的语言。它之所以难学,不是因为它复杂。许多欧洲语言,像拉丁文和法语,都是难学的,这是因为它们复杂,而且有许多规则。中文难学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深奥。中文难学,是由于它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深刻感情的语言。这就是中国的语言难学的秘密。”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难的。”
——辜鸿铭
近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位嘉宾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这场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的智慧,更点明了一个读懂中国的方法:想读懂中国,唯有深入汉语的肌理与经典里去,才能真正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好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就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著名汉学家、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
李集雅
如果我们要讨论创新,就必须回到历史与文化本身。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早在明代,来华传教士翻译四书,是因为他们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利玛窦认为,若不理解中国经典,就无法与中国人真正对话。因此,他开始翻译《论语》《中庸》《大学》,并在其中找到了与自身信仰相通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等。利玛窦之后,不少学者继续传播孔子思想,认为儒学能够唤醒人的本性,推动社会的公正治理。这些中国经典的译介,成为早期现代跨文化对话的重要见证。儒家经典不仅引领我们进入真正的中国文化与哲学世界,也对个人与后代的精神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
前主任、前大使
赛义德·哈桑·贾维德
他在采访中表示,想了解中国,必须学习汉字,汉字的发展也能够说明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这些,光靠“翻译机器”是远远不够的。
德国汉学家、纽伦堡欧亚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施寒微
“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但要弄清楚各个朝代的顺序还挺不容易的,学习汉字、说汉语都不容易。直到我写完博士论文,那时也基本是在图书馆里做研究,我就想去东亚看看。当时中国大陆还没开放,我就去了台湾岛,为了学习更口语化的中文,也是生活在一个中文环境里。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学术生涯真正的起步。”
麻省理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我始终鼓励美国学生学习中文,而且越早开始越好,理想阶段是幼儿园。现在在麻省理工大学,我教三门课,选修的学生很多,尤其是近代中国史——他们对中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少人会用小红书,也爱吃火锅。但问题是,中文毕竟是一门艰难的语言,汉字系统复杂,而学生们已经太忙了,整天不是学习就是工作,熬到深夜是常态。在这个阶段再让他们从零开始学中文,说实话,挑战巨大,几乎为时已晚。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博士,在其著作《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中指出:
成年人在语言学习上其实比儿童更具潜力。麻省理工学院一项覆盖近70万人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能力在18岁之前并不会显著衰退。成年人学习效果不佳,问题往往不在年龄,而在于方法不当与环境干扰——我们既忙碌,又害怕犯错。
儿童看似学得轻松,实则需经历五六年全天候的语言浸泡,才能实现基本交流。而成年人目标明确、善于运用策略,利用业余时间专注学习,一两年内便可掌握一门语言。潘教授本人32岁才开始系统学习中文,最终其汉语水平甚至超越了自幼接触中文的儿子们。这正是成年人语言学习能力的生动例证。
因此,请不要以年龄为借口。只要勇于开口、不怕犯错,坚持刻意练习,成年人完全可以在语言学习上比孩子更高效、更出色。
中文虽难,却像一扇沉重的门,推开后便是无限风光。
从声调辨析的苦恼,到歧义句的会心一笑;从外国学者的执着探索,到潘维廉教授的亲身印证,每一点进步,都是与一种古老智慧的深度对话。
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言,“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难的”。
愿每一位行走在中文之路上的你,都能在“难”中得到趣味和感悟,最终抵达那片唯有坚持者才能领略的无限风光。
来源:CHNst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