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蓟马、粉虱农业种植的强劲对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08:01 2

摘要:优先监测作物幼嫩部位(嫩芽、新叶、花器、幼果),这些是蓟马主要取食区域,发现叶片出现“小白点”“失绿斑”或花朵畸形时,立即施药。

一、蓟马防治关键

蓟马防治需围绕其“体型小、隐蔽性强、繁殖快、易产生抗性”的特点开展,核心是抓准时机、综合施策、轮换用药,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抓“关键期”,早防早治

优先监测作物幼嫩部位(嫩芽、新叶、花器、幼果),这些是蓟马主要取食区域,发现叶片出现“小白点”“失绿斑”或花朵畸形时,立即施药。

抓住蓟马活动高峰时段施药:蓟马多在清晨(9点前)或傍晚(5点后)爬出隐蔽处活动,此时喷药能直接接触虫体,防效更佳;避免正午高温施药(药液易蒸发,虫体隐蔽)。

重点防治作物敏感生育期:如蔬菜(黄瓜、番茄)的苗期、花期,果树(柑橘、葡萄)的新梢期、幼果期,此时蓟马危害对产量/品质影响最大,需提前1-2天预防性施药。

2、打“透”隐蔽处,避免漏防

喷药时重点喷淋隐蔽部位:包括叶片背面、叶鞘、花萼内侧、果实萼洼处、土壤表面(部分蓟马如瓜蓟马会在土壤中化蛹),确保药液覆盖蓟马藏身之处。

选择合适的喷头与压力:用雾化好的细雾喷头(而非直射喷头),低压慢走喷施,让药液均匀附着在作物表面,减少流失;若作物密度大,可适当调整喷头角度,兼顾株间缝隙。

3、防“抗药性”,轮换用药

优先选内吸性+触杀性复配药剂:内吸性药剂(如噻虫嗪、吡虫啉)可被作物吸收,杀死取食的蓟马;触杀性药剂(如溴氰菊酯、甲维盐)可直接杀灭接触的虫体,两者结合防效更持久。

严格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蓟马对药剂抗性产生快,同一地块不可连续2次以上使用同一类药剂(如连续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烟碱类药剂),建议按“烟碱类→菊酯类→生物源类(如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的顺序轮换。

避免使用已产生高抗性的药剂:如长期单一使用的吡虫啉、啶虫脒,部分地区蓟马抗性已达数百倍,防效极差,需及时替换复配药剂,如乙基多杀菌素+嘉美红利+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或联苯菊酯+嘉美红利+噻虫嗪,或甲维盐+嘉美红利+唑虫酰胺等药剂。

4、防控“虫源”,减少基数

清洁田园: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蓟马越冬/越夏的虫源;种植前深耕土壤,翻出土壤中的蛹,减少虫口基数。

物理诱杀辅助:在田间悬挂蓝色粘虫板(蓟马对蓝色趋性强),每亩挂20-30块,高度与作物顶部齐平,可诱杀成虫,降低产卵量;若棚室种植,可配合防虫网(60-80目),阻止外界蓟马迁入。

生物防治补充:棚室或绿色种植区,可释放蓟马天敌(如小花蝽、捕食螨),天敌能持续控制蓟马种群,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注意天敌释放后,避免喷施高毒药剂)。

5、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避免在作物花期盲目施药:部分蓟马(如西花蓟马)在花期危害严重,但此时施药需选择对蜜蜂低毒的药剂(如乙基多杀菌素、隆施),并避开蜜蜂授粉时段(上午9点-下午3点),把蜂箱搬出棚外2天,防止误伤授粉昆虫。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采收前7-15天停止施药(具体看药剂说明,如噻虫嗪安全间隔期一般为7天,溴氰菊酯为10天),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棚室种植需注意通风:若棚内施药,喷药后1-2小时适当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和药剂浓度,避免作物因高湿+药剂残留产生药害(尤其是叶菜类作物)。

二、粉虱防治关键

粉虱防治需针对其“群集危害、易产生抗性、成虫迁飞性强、若虫隐蔽”的特点,核心是阻断传播、精准施药、综合控害,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监测与施药时机:抓薄弱期,提前干预

优先监测作物幼嫩部位:粉虱(如白粉虱、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多聚集在新叶背面取食,发现叶片出现“褪绿黄斑”“蜜露(叶片粘腻)”或“煤污病(黑色霉层)”时,立即施药,避免虫口爆发。

重点防治若虫期:粉虱若虫(2-3龄)固定在叶片背面,抗药性弱、活动能力差,是最佳防治时期;成虫虽活跃,但易迁飞,单独防治成虫效果差,需成虫+若虫同步防控。

避开成虫迁飞高峰:大风天气或正午高温时,成虫迁飞能力强,喷药易“打空”,建议选择清晨(9点前)或傍晚(5点后)施药,此时成虫活动弱,药液易接触虫体。

2、施药技术:打透隐蔽处,兼顾上下

喷药聚焦叶片背面:粉虱90%以上的若虫和多数成虫集中在叶片背面,喷药时需将喷头斜向叶片背面,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尤其要喷透作物中下部叶片(若虫易聚集此处)。

配合内吸/传导性药剂:粉虱若虫固定取食,可选用内吸性药剂(如噻虫嗪、螺虫乙酯),药剂被作物吸收后,能通过汁液传导杀死取食的若虫;成虫需搭配触杀性药剂(如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直接杀灭迁飞的成虫。

棚室可增用烟雾剂/熏蒸剂:若棚室种植(如番茄、黄瓜),成虫易在棚内迁飞,可在傍晚密闭棚室后,使用粉虱专用烟雾剂(如异丙威烟剂)熏蒸,烟雾能扩散到叶片缝隙,杀灭隐蔽的虫体(注意按说明控制用量,避免药害)。

3、药剂选择与轮换:防抗药性,避免单一用药

禁用/慎用高抗性药剂:粉虱对吡虫啉、啶虫脒等烟碱类药剂抗性极强(部分地区抗性达千倍),防效差,建议优先选用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噻虫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

严格轮换用药:同一地块不可连续2次使用同一类药剂,例如“螺虫乙酯(季酮酸类)→ 氟啶虫胺腈( sulfoximine类)→ 联苯菊酯(菊酯类)”轮换,延缓抗性产生。

避免单一用药,优先选用复配药方,可用呋虫胺+嘉美红利+烯啶虫胺、吡丙醚+嘉美红利+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嘉美红利+噻虫啉、苯氧威高氯+嘉美红利+多杀菌素+呋虫胺等药剂交替喷淋防治。

4、综合防治:切断虫源,减少害虫基数

物理诱杀: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粉虱对黄色趋性强),每亩挂20-30块,高度与作物顶部齐平或略高(成虫有向上飞的习性),可诱杀成虫,降低产卵量;棚室入口和通风口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止外界粉虱迁入。

清洁田园:作物定植前,彻底清除棚内/田间的杂草、残枝落叶(尤其是前茬种植过茄果类、瓜类的地块),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残留的粉虱;定植时选择无虫苗,避免“带虫入田”。

生物防治:棚室或绿色种植区,可释放粉虱天敌(如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天敌会寄生粉虱若虫,持续控制虫口;也可喷施生物药剂(如印楝素、苦参碱),对粉虱有效且对天敌安全。

5、其他禁忌:避免风险,注意安全间隔期

避免在作物花期乱用药:粉虱在花期易危害,但此时施药需选择对蜜蜂低毒的药剂(如螺虫乙酯),并避开蜜蜂授粉时段(上午9点-下午3点),把蜂箱搬出棚外2天,防止误伤授粉昆虫。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采收前按药剂说明停止施药(如螺虫乙酯安全间隔期7-10天,噻虫胺为5-7天),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叶菜类作物采收期短,优先选安全间隔期短的药剂。

棚室施药后及时通风:密闭棚室熏蒸或喷药后,1-2小时需通风降湿,避免高湿环境+药剂残留导致作物叶片出现斑点、萎蔫(尤其黄瓜、番茄等敏感作物)。

来源:我爱家乡的山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