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重构货币秩序的平民力量与行业觉醒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9:50 2

摘要:提要:本文围绕《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阐述稳定币崛起的现实土壤。介绍了法定货币储备型、加密抵押型、算法调节型三类稳定币及其特点,分析其在监管缝隙中由需求驱动的发展,以及储备透明度、技术安全等风险与应对之策,指出其正重构货币秩序,推动金融普惠化。

文|国研智库数字资产与稳定币小组

中国发展出版社管理编辑部 钟紫君

提要:本文围绕《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阐述稳定币崛起的现实土壤。介绍了法定货币储备型、加密抵押型、算法调节型三类稳定币及其特点,分析其在监管缝隙中由需求驱动的发展,以及储备透明度、技术安全等风险与应对之策,指出其正重构货币秩序,推动金融普惠化。

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金融版图的当下,一种名为“稳定币”的金融工具正悄然跨越阶层、地域与制度的边界,成为连接传统货币体系与数字经济的关键纽带。《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以其独特的双重视角—既扎根市井生活的真实需求,又洞察金融行业的深层变革,为我们揭开了这场“未被宣告的货币革命”的神秘面纱。当阿根廷画师用USDT支付咖啡钱,当菲律宾劳工通过数字钱包即时收到工资,当香港券商支持USDT充值进行境外投资,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稳定币已不再是技术极客的专属玩物,而是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金融基础设施,更是倒逼传统金融体系自我革新的重要力量。

一、稳定币崛起的现实土壤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咖啡馆,一位画师完成线上创作后,用手机钱包里的USDT支付了一杯拿铁的费用。对当地人而言,这一幕稀松平常—当本币年通胀率突破三位数时,法定货币如同握不住的沙,稳定币便成了普通民众保护劳动成果的“诺亚方舟”。《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以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开篇,直击传统货币体系在全球化时代的结构性缺陷。

(一)传统金融体系的“服务盲区”在新兴市场尤为突出

该书中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0亿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着三重困境:跨境汇款手续费高达10%且到账需3-5天,银行账户开户门槛将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本币汇率剧烈波动吞噬辛苦所得。在土耳其,一位小学教师每月工资到账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里拉兑换为USDC,“不是为了投机,只是想让下个月的房租还付得起”;在尼日利亚,司机们用稳定币结算跨城运费,避开了本币单日贬值5%的风险;在菲律宾,海外务工者通过USDC向家中汇款,手续费从20美元降至0.5美元,到账时间从3天压缩至3秒。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对数十亿人而言,传统货币体系已失去“价值储藏”与“支付媒介”的核心功能,稳定币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

(二)稳定币的普及速度远超金融行业的预期

2020年全球稳定币总规模仅200亿美元,到2025年5月已激增至2460亿美元,2024年结算量已突破27.6万亿美元,超越Visa和Mastercard的交易规模。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传统跨境支付体系的低效与僵化。SWIFT系统作为全球主流跨境支付网络,仍依赖20世纪的清算逻辑:一笔跨国汇款需经过5-7家中间行,每家中介机构抽取0.1%-0.5%的费用,且受限于银行工作日的时间约束。相比之下,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交易特性,实现了7×24小时即时结算,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20。当迪拜的自由职业者用USDC收取全球客户的咨询费,当非洲华人商户用稳定币进行批发结算以绕开动荡的本币体系,这些行为无关“炒币”,而是对“更高效、更公平的金融服务”的朴素追求。

二、从“数字代金券”到“链上原生货币”

如何将复杂的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逻辑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生活语言。该书中将稳定币分为三类,每一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货币生态”。

(一)法定货币储备型稳定币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

其运作逻辑类似“数字代金券”。以USDC为例,它由Circle与Coinbase联合发行,每发行1枚USDC,背后就有1美元存入受监管的银行账户,并接受每月独立审计。这种“1:1锚定”机制使其成为跨国企业的支付利器—微软、星巴克等公司通过USDC进行全球供应链结算,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60%以上。该书中特别强调,USDC的价值不在于价格波动,而在于其“准货币”属性:它像一条隐形的管道,将美元的信用延伸至数字世界,却摆脱了传统银行账户的地域限制。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美国银行账户,也能使用‘数字美元’进行交易”。

(二)加密抵押型稳定币则展现了金融自动化的潜力

DAI作为典型代表,不依赖任何公司或法定货币,而是通过超额抵押以太坊等加密资产,由智能合约自动生成。用户存入价值150美元的以太坊,可借出100美元的DAI,当抵押品价值下跌至预警线时,智能合约会自动平仓以保证DAI的稳定。这种“链上原生货币”彻底摆脱了对中心化机构的依赖,实现了“代码即银行”的构想。书中提到,在某些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DAI成了中小企业规避资本限制的“隐形桥梁”—一家菲律宾服装厂通过DAI接收欧洲客户的货款,既避开了本币兑换的损失,又无需经过繁琐的银行审批。

(三)算法调节型稳定币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这类稳定币既不依赖法定货币储备,也不抵押加密资产,而是通过算法调节供需关系维持价格稳定。2022年Terra(LUNA)的崩盘堪称典型案例:当市场信心动摇时,算法无法阻止“抛售—贬值—再抛售”的死亡螺旋,最终导致4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该书中对这一事件的剖析尤为深刻:“算法稳定币的溃败证明,脱离扎实信用基础的‘数学魔术’,终究抵不过市场规律的检验。”这一教训也让行业意识到,稳定币的“稳定”并非来自技术本身,而是源于机制设计的严谨性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种类型的稳定币共同构成了数字金融的“工具箱”,各自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正如该书中所言:“USDT像街头巷尾的便利店,便捷但存在合规隐忧;USDC如同连锁超市,规范却有门槛;DAI则是自助售货机,自主却需要使用者具备基本操作能力。”这种多样化的生态,恰恰体现了稳定币作为“市场选择”的本质—它不是对传统货币的颠覆,而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三、需求驱动的金融创新

香港多家中资券商的App悄然增加了一项新功能:支持USDT充值进行港股、美股交易。这一变化未见于任何官方公告,却迅速成为年轻投资者的“秘密通道”—相比传统港股通50万元的开户门槛,USDT充值几乎零门槛,且即时到账。《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用这样的“灰色案例”,揭示了稳定币在监管缝隙中蓬勃发展的深层逻辑:当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时,市场会自发开辟新的路径。

(一)稳定币的“合规边缘性”在跨境场景中尤为突出

新加坡的自由职业者通过USDC收取全球客户的咨询费,既避开了银行转账的高额手续费,又无需填写复杂的外汇申报表格;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华人商户用稳定币进行批发结算,将原本需要3天的本币兑换流程压缩至10分钟,同时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这些行为在某些法域可能游走于合规边缘,但正如该书作者所指出的:“它们的出现不是因为人们喜欢冒险,而是因为传统金融体系提供的选项太糟糕。”

(二)全球监管的碎片化加剧了稳定币发展的复杂性

美国SEC与CFTC为稳定币的监管权争执不休,欧盟通过MiCA法案试图为稳定币划定统一标准,中国香港推出稳定币发牌机制,中国内地则通过数字人民币构建自主体系。这种“八仙过海”的监管格局,使得稳定币成为全球金融主权博弈的“新棋子”。该书中深刻指出,USDT在新兴市场的广泛使用,实质是“美元影响力的隐秘扩张”—当阿根廷人、土耳其人将本币兑换为USDT时,他们无形中参与了美元货币区的“自愿扩容”。而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则代表了主权国家对私人稳定币的制度性回应,形成了“私人创新”与“国家主导”并行的二元格局。

(三)传统金融机构对稳定币的态度经历了从“警惕排斥”到“主动拥抱”的转变

2025年Fireblocks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95家传统银行与金融机构中,90%已实际应用或计划部署稳定币。PayPal推出PYUSD整合商业支付,Visa将稳定币纳入全球支付网络,日本三大银行联合开发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系统。这些变化印证了书中的观点:“稳定币不是金融体系的‘外来入侵者’,而是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包’。”对金融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打破“币圈=风险”的固有认知——当USDC的储备透明度与审计频率超过某些小型银行时,对稳定币的简单排斥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傲慢”。

四、风险与机遇并存:稳定币时代的生存法则

2022年Terra崩盘事件中,一位尼日利亚商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他将毕生积蓄兑换为LUNA,希望为家人换来稳定的生活,却在短短72小时内失去一切。《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中没有回避稳定币的风险,而是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风险的来源与防范之道,为普通人提供了“数字时代的金融生存指南”。

(一)稳定币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储备金透明度问题首当其冲,USDT长期面临“储备资产是否足额”的质疑,其发行方Tether曾被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指控“用虚假储备误导市场”。技术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3年某稳定币项目因智能合约漏洞被黑客盗取数亿美元,暴露了“代码即法律”背后的技术依赖风险。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则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当某个国家突然宣布稳定币交易非法时,用户可能面临资产冻结的困境。该书中对这些风险的剖析客观而深刻:“稳定币的风险不是‘数字原罪’,而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成长阵痛,如同早期信用卡也曾面临诈骗与盗刷的困扰。”

对普通人而言,安全使用稳定币的核心在于“建立风险认知框架”。该书中给出的建议简单实用:选择储备透明的头部项目,如定期发布审计报告的USDC;使用主流钱包与交易平台,避免轻信“高收益+新币推荐”的诱惑;分散管理资产,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学会查看区块链浏览器,确认交易的真实性。这些建议看似仅具基础性,却能有效规避大部分风险。正如该书作者所言:“稳定币的使用门槛应该像支付宝一样低,但使用者的风险意识应该像对待银行账户一样高。”

(二)金融机构转型迫在眉睫

该书中对从业者的提醒振聋发聩:“认知的滞后比技术的滞后更危险。”传统金融机构习惯于“按监管节奏”规划创新,却忽视了稳定币的普及速度已远超政策迭代速度。当银行还在讨论“跨境支付效率提升方案”时,USDC已实现全球即时结算;当理财经理向客户推荐“低风险产品”时,DAI已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借贷。这种差距倒逼金融机构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共建”—或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开发合规产品,或利用区块链技术升级现有服务。香港金管局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通过“发牌机制+沙盒监管”,既防范了风险,又为稳定币创新留出了空间。

五、货币秩序的重构:稳定币的未来图景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贫民窟,一位没有银行账户的单亲母亲通过手机钱包接收远在沙特的丈夫用USDC汇来的生活费,随后用这笔钱支付孩子的学费、购买groceries。这个场景浓缩了稳定币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第一次为“被金融排斥者”打开了参与全球经济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稳定币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现象,更是一场技术驱动的金融普惠与包容试验。

(一)稳定币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将重塑金融形态

该书展望了“稳定币+人工智能”的前景:AI驱动的智能合约可根据用户风险偏好自动调整稳定币持有比例,实现“动态资产保护”;“稳定币+物联网”则能让智能家居自动支付水电费,让物流无人机完成跨境货物结算。这些想象并非空穴来风——在爱沙尼亚,部分智能电表已支持用稳定币自动缴费;在新加坡,物流企业通过“区块链+稳定币”实现了跨境货物的“付款即交货”。

美元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巩固了美元的全球地位,但数字人民币的推进、欧元稳定币的规划,也在构建多元化的数字货币体系。该书中指出,这种格局并非“零和博弈”,而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哪个国家能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包容的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就能在未来货币竞争中占据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一次“换道超车”的机遇:无需重复建设传统银行网络,直接通过稳定币构建数字金融生态。

(二)全球货币格局将因此呈现“多极化竞争”态势

普通人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该书中反复强调:“下一次金融革命不会在华尔街响起,而是发生在普通人的手机上。”当小学教师、司机、小商贩都开始用稳定币规划生活时,他们不仅在使用一种新工具,更在参与货币制度的重新定义。这种参与权的普及,是金融包容的体现,正如ATM机的出现让普通人无需通过银行柜员就能取钱,稳定币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自主掌控金融生活。

稳定币的价值不在于颠覆现有货币体系,而在于弥补其缺陷;不在于创造一夜暴富的机会,而在于提供更公平、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当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馆看到USDT支付,在马尼拉的市场看到稳定币结算,在香港的券商App看到数字资产选项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普通人对“更好的钱”的朴素追求。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在这个货币秩序重构的时代,理解稳定币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新,更是一种生存能力。它让我们在金融变革的浪潮中,既能抓住机遇,又能规避风险,最终成为这场“未被宣告的革命”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本文刊于《中国经济报告》2025年第15期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

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智库”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开设的新媒体账号。中国发展出版社是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业务领域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研究咨询、会议交流、智库园区等,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除出版社本部外,旗下还有《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等期刊社和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智研未来信息咨询中心等机构。

联系电话:

来源:中国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