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株与去年不同,感染人数会更多,医生:出现这些症状高度警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9:53 2

摘要:张大爷今年68岁,身体一向硬朗,骑自行车上下菜市场都不带喘的。可就在上个月,他突然高烧、咳嗽,一开始大家以为是“老毛病犯了”,没太当回事。

张大爷今年68岁,身体一向硬朗,骑自行车上下菜市场都不带喘的。可就在上个月,他突然高烧、咳嗽,一开始大家以为是“老毛病犯了”,没太当回事。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天,他竟高烧不退,发展成了肺炎,最后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病因查明后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不是旧病毒卷土重来,而是一种新的毒株,来势汹汹,症状“变脸”,让人防不胜防。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

很多人问:“不是都感染过了吗?怎么又来了?”病毒就像“变色龙”,不断变异。这次的新毒株和去年流行的那一波,不是同一个“型号”。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9月发布的监测数据,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人数同比增长了38%,其中以一种名为“XBB.1.16”的变异株最为突出。这种毒株传播力强、潜伏期短,而且更容易“伪装”成普通感冒。

“现在的毒株,打的是心理战。”一位在发热门诊工作了十多年的医生感慨。以前大家一发烧就慌,现在发烧反而成了“小概率事件”,而真正危险的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小毛病。

说句实话,现在的毒株症状不典型,不再是你印象中的“高烧38.5度、咳成狗”。许多患者首发症状是嗓子刺痛、声音嘶哑、眼睛干痒,还有人出现胃肠道症状比如腹泻、恶心、食欲下降。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统计显示,今年9月至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15.7%的人并无发热症状,但肺部CT却显示已有炎症扩散。

一位来自湖北孝感的患者小刘,就是个典型例子。他23岁,平时爱打篮球,身体倍儿棒。国庆假期返校后觉得有点“嗓子痒”,以为是嗓子发炎,去药店买了点非处方消炎药吃了。结果三天后突然咳血,急诊检查发现已经发展为病毒性肺炎。这种情况在去年几乎没见过。

医生提醒:出现嗓子剧痛、眼睛干涩、持续咳嗽、体力骤降等症状时,千万别硬抗,别用老经验判断新病毒。

一个字:快。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8月刊的研究毒株的基础传染数(R0)约为1.9-2.3,比去年主流毒株提高了约25%。这意味着只要一个人感染,就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染给更多人。

更棘手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有抗体”了,结果发现根本扛不住。免疫逃逸现象愈发明显,新毒株的S蛋白突变位点让人体原有的中和抗体“认不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你去年感染过,这次还是可能中招。

“我们现在看到不少‘复阳’患者,其实都是再感染。”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一位主任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

吃啥药?
目前最常用的是对症治疗,如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抗病毒药(如阿兹夫定、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联合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滥用抗生素、激素会适得其反。

要不要打疫苗?
建议打!尤其是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现在的疫苗已逐步针对新毒株优化,能有效减少重症风险。

家里有人感染怎么办?
先隔离。戴好口罩,勤通风,吃饭分餐。别“硬核养生”——熬姜汤、喝板蓝根治不了病毒,科学防护才管用。

作为一名医生,我每天在门诊看到的患者,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80岁的老太太,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医生,这病毒到底啥时候过去?”说实话,我也想知道。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每一次流行面前,都多一分警觉,不给病毒机会。

去年冬天,我接诊过一个6岁的孩子,发热两天家长一直用物理降温拖着,结果突然抽搐送来医院,查出来是病毒性脑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虽然抢救过来了,但孩子现在还在做康复训练。那是我这一年里最揪心的事之一。

病毒不怕你慌,怕你不上心。

别等到中招才后悔,提前布好防线才是王道。防护要三分科学七分习惯

出门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多密集场所,别嫌麻烦。勤洗手,不摸脸,别跟感冒的人“称兄道弟”。家有老人小孩,记得常通风,洗床单被罩,防止病毒藏在家里不走。

饮食方面,加强蛋白质摄入,多吃鸡蛋、豆腐、鱼肉,提高免疫力。别老想着“清淡清淡”,身体是要“打仗”的,没子弹上战场是找揍。多喝水,少熬夜,别总熬到一点钟还刷短视频,那不是“养生”,是“养病”。

“发烧一定是阳了”?错!肠胃型病毒、细菌感染、过敏都可能发烧。

“吃点消炎药就好了”?错!消炎药不是万能钥匙,病毒感染根本不怕它,还容易掩盖病情

“孩子得了不打针,多喝水就行”?也不全对。轻症可以观察,但高热抽搐、精神不振就必须就诊。

病毒不会区分你是不是“年轻人”、“身体好”或“去年阳过”。

它只挑目标——谁免疫力低、谁警惕性差、谁习惯不好,它就找谁。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每天都在医院里看到的真实场面。请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持续咳嗽、嗓子剧痛、没力气、胃口差这些“非典型”症状,哪怕没有发烧,都要小心新毒株。

别把病毒当感冒,它的套路比你想得更深。

那你怎么看这波新毒株?你身边有人中招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或疑问,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9月全国新冠病毒监测数据周报[EB/OL].[2025-09-30].

[2]《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新冠病毒XBB.1.16变异株传播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8):1012-1016.

[3]健康时报.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解读:为何今年感冒症状变化大[EB/OL].[2025-09-15].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