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顿饭喂40分钟,碗里还剩大半。米饭盛在白碗里,他却问饭在哪里。很多家庭都在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吃饭少的问题发愁。
Hello,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一顿饭喂40分钟,碗里还剩大半。米饭盛在白碗里,他却问饭在哪里。很多家庭都在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吃饭少的问题发愁。
AD中晚期患者常面临进食难、体重下降,很多人觉得这是疾病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近年来的多项权威研究发现:40%阿尔茨海默患者会因“看不清食物”而消瘦。只要换成颜色醒目的餐具,有些老人能多吃饭近四分之一。
原理很明确:AD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难分清食物与餐具边界。
红色餐具:更适合晚期AD患者
餐具颜色的魔力首先来自于一项晚期AD患者的专项研究的发现。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权威研究,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使用高对比度餐具(如红色盘子)时,食物摄入量平均增加25%。同时,液体摄入量甚至可增加84%。
阿尔茨海默病会损害患者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对比度敏感度。而中国家庭常用的白色餐具与常见的白色食物(米饭、白粥、豆腐、面条)颜色过于接近。在视力受损的老人眼中,食物和盘子仿佛融为一体,食物因此“隐形”了。因此他们不是厌食,而是无法识别食物的位置。
而红色与浅色食物反差极强,能让食物清晰显现,老人“看得见食物”,自然就能恢复进食的动机和能力。
蓝色餐具:效果看色彩饱和度
红色会不会太刺激?蓝色行不行?
2020年加拿大完成了一项专门针对中晚期AD患者的餐具颜色对比试验。试验对比了蓝色餐具和白色餐具对中期患者的影响,发现总体上蓝色餐具能够带来的食物摄入量增加。
用浅蓝色餐具时,27.8%的患者食量增10%以上。而高饱和度的蓝色(宝蓝、深蓝)对部分晚期患者有效。再次明确了“高对比度”才是改善进食的通用法则。
为什么红色的效果更好?
是因为日常饮食中天然蓝色食物少,高饱和蓝色对浅色食物的反差,远不如红色。比如白粥盛在红碗里,患者能立刻看清;盛在蓝碗里,反差不足以让所有患者快速识别,这也是红色更受推荐的原因。
居家照护的餐桌色彩策略
那咱们家里该怎么用?
1.立即行动清单
先从主食用具开始调整;
首推红色餐具,来盛米饭、白色面条、饺子、豆腐、白粥、牛奶等浅色主食和流食。为确保足够对比度,红烧肉、红烧鱼这类深色菜,反而应该用白盘;
次选高饱和度的蓝色餐具,盛装浅色的菜肴,作为红色餐具的补充;
避免使用图案复杂、反光、或与主食颜色接近的白色/米色餐具。这类餐具最容易造成“食物隐形”。
2. 液体摄入的色彩策略
可以为老人提供与水或饮品颜色形成强烈反差的深色或红色的杯子,而不是透明玻璃杯。颜色对比能帮助老人感知杯子中的液体边界和容量。
3. 餐桌环境配合提升反差
餐桌布或餐垫应选择与餐具颜色形成对比的素色,避免复杂的图案。同时,确保用餐环境光线充足,消除阴影,进一步提升视觉对比度。
4. 沟通与误区
更换餐具颜色,跟老人多说“这红碗喜庆,盛饭香”,“新买的盘子,你看这颜色多亮堂”别提治病,减少抵触。
餐具仅仅是帮手,如果老人是因为牙不好、菜太硬太咸吃不下,再红的碗也没用。必须先把菜炖软、少放盐,符合老人咀嚼和口味需求。
另外,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换。重点给总剩饭、说“没看见饭”、慢慢变瘦的老人更换。
吃饭少,未必是胃口问题,可能是“看不见”。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从来讲的是细节。换套餐具、调亮灯光,或许就能帮他们找回餐桌安全感。
来源:浓由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