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郭晶晶,大众对她的印象始终与 “跳水皇后” 的荣耀紧密相连 —— 职业生涯斩获无数奥运金牌与世界冠军,却在运动生涯巅峰时期选择退役,这一决定曾让不少人感到惋惜与不解。2025 年,在与霍启刚结婚 13 年后,郭晶晶接受《人民日报》专访,首次详细谈及退役背后
提及郭晶晶,大众对她的印象始终与 “跳水皇后” 的荣耀紧密相连 —— 职业生涯斩获无数奥运金牌与世界冠军,却在运动生涯巅峰时期选择退役,这一决定曾让不少人感到惋惜与不解。2025 年,在与霍启刚结婚 13 年后,郭晶晶接受《人民日报》专访,首次详细谈及退役背后的考量,同时分享了成长路上对她影响深远的教练与领队,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大众看到这位 “传奇运动员” 光环之外的清醒与感恩。
专访背景:13 年后解开巅峰退役谜团
此次《人民日报》专访,距离郭晶晶退役已过去十余年,距离她与霍启刚结婚也满 13 年。专访中,郭晶晶身着简约的白色衬衫,头发整齐挽在脑后,妆容淡雅,面对镜头时语气平和,眼神坚定,既保留着运动员的干练,又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当被问及 “为何在巅峰期选择退役” 这一萦绕大众心头多年的问题时,她没有回避,反而坦然给出答案,让这场专访成为解开 “退役谜团” 的关键契机。
专访内容篇幅较长,涵盖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与人生感悟多个维度,但最受关注的,仍是她对 “退役”“教练影响”“运动员与互联网关系” 等话题的分享。这些内容不仅填补了大众对她退役决策的认知空白,更通过她的讲述,展现出运动员在职业选择背后的理性思考与长远规划。
三位教练的关键影响:启蒙、进阶与低谷扶持,缺一不可
在被问到 “哪些教练对职业生涯影响最大” 时,郭晶晶清晰地说出三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对应着她跳水之路的重要节点,细节中满是对教练的感恩。
第一位是启蒙教练李芳。郭晶晶坦言,若没有李芳教练,自己或许根本不会踏上跳水之路。当时年少的她,因小时候的经历对水有着明显的恐惧,连基础的游泳学习都难以推进。“第一次站在泳池边,我不敢往下跳,腿一直在抖,” 郭晶晶在专访中回忆,“李教练没有逼我,也没有放弃我,而是每天陪着我在池边坐一会儿,先让我用脚沾沾水,慢慢适应水的温度,再教我憋气、漂浮,一步一步来,没有一点不耐烦。” 正是这份耐心与引导,让郭晶晶逐渐克服对水的恐惧,从 “不敢下水” 到 “愿意尝试”,最终打开了跳水生涯的大门。李芳教练不仅选中了她的天赋,更用细致的陪伴,帮她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位是于芬教练,她是郭晶晶进入国家队的 “引路人”。在地方队表现出色的郭晶晶,被于芬教练看中,选拔进入国家跳水队。进入国家队后,于芬教练不仅负责她的日常训练,还根据她的身体条件与技术特点,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于教练对细节要求很高,比如一个跳水动作的起跳角度、空中姿态、入水水花,都会反复纠正,直到达到标准,” 郭晶晶记得,有一次为了改进一个翻腾动作,她在训练馆里反复练习了几十次,直到天黑,于芬教练始终在一旁观察指导,“她会拿着视频回放,逐帧分析我的动作问题,告诉我‘这里再收紧一点’‘起跳再快一点’,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很难在技术上快速提升。” 正是在于芬教练的带领下,郭晶晶的技术水平不断突破,逐渐在国家队站稳脚跟,开始在国内外赛事中崭露头角。
第三位教练钟少珍的出现,则是在郭晶晶职业生涯的 “低谷期”。那段时间,她遭遇技术瓶颈,比赛成绩波动较大,甚至产生过 “要不要放弃” 的念头。“当时训练状态很差,明明熟悉的动作,却总在关键时候出错,心里特别着急,” 郭晶晶回忆,“钟教练没有批评我,而是先让我暂停训练,陪我聊天,帮我分析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心态太急。” 钟教练会带她去看其他运动员的训练,帮她调整心态;在比赛前,还会特意找她谈心,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她告诉我‘低谷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把低谷当成调整的机会’,是她帮我慢慢走出了那段困难时期,重新找回信心。” 郭晶晶说,钟教练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术指导,更在于心态的疏导,让她学会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的起伏。
周继红领队的规划助力:裁判之路的起点,长远眼光成就多面人生
除了三位教练,郭晶晶还专门在专访中提到周继红领队,称对方的 “长远规划” 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新的可能。“周领队很有远见,在我还在国家队训练时,就劝我考虑未来的方向,” 郭晶晶记得,当时周继红领队看到她对跳水规则的理解很深入,便建议她 “可以试试考裁判证,以后即使不做运动员,也能继续留在喜欢的跳水领域”。
起初,郭晶晶并未立刻接受这个建议,觉得 “当下最重要的是训练和比赛”。但周继红领队没有放弃,反而帮她分析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运动员的巅峰期有限,伤病也是常态,提前规划一条备用路径,不是退路,而是多一种选择。” 在周继红领队的劝说与帮助下,郭晶晶开始利用训练之余的时间,学习跳水裁判相关知识,备考裁判资格证。“周领队还会给我找相关的资料,帮我联系有经验的裁判前辈请教,” 郭晶晶坦言,如今自己能以 “跳水裁判” 的身份参与赛事,离不开周继红领队当年的劝说与支持,“是她的规划,让我知道人生不止‘运动员’这一种身份,也为我退役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郭晶晶在专访中多次强调:“这些教练和领队的帮助,不是孤立的,而是组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没有启蒙教练的耐心,我走不进跳水圈;没有于芬教练的严格,我达不到顶尖水平;没有钟教练的疏导,我走不出低谷;没有周领队的规划,我也不会有现在的多面人生。” 这份清晰的认知与真诚的感恩,让不少网友留言 “懂得感恩的人,无论走哪条路都会成功”。
退役原因:“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巅峰期急流勇退的清醒抉择
在解释 “巅峰期退役” 的原因时,郭晶晶的回答理性而坚定,“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我想给自己更多成长空间”—— 这句话,是她退役决策的核心。她在专访中进一步解释,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有着天然的局限性:“伤病是每个运动员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巅峰状态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与其等到状态下滑、被迫离开,不如在自己最好的时候选择转身,去尝试新的事情。”
当时的她,已经拿到了几乎所有能拿到的跳水奖项,职业生涯堪称 “圆满”,但她没有满足于现状,反而开始思考 “退役后能做什么”。“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跳水运动员’这个标签里,想试试读书、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也想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郭晶晶说,退役不是 “放弃”,而是 “换一种方式成长”。这种 “急流勇退” 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或许 “可惜”,但从长远来看,却展现出她超越年龄的清醒 —— 不被眼前的荣耀束缚,而是为人生预留更多可能性。
她还提到,退役前自己也有过犹豫,毕竟跳水是从小坚持的事业,“但想到‘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多体验’,就下定决心了”。如今回望,她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退役后我读了书,结婚生子,还能以裁判的身份回到跳水领域,这些都是之前没体验过的,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更多可能。”
对运动员与互联网关系的见解:善用关注,过滤杂音,知易行难的清醒认知
专访中,郭晶晶还被问及 “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运动员的影响”,她给出的观点既贴合实际,又充满同理心。她认为,互联网对运动员而言并非只有坏处:“可以借助互联网的高曝光,让更多人关注跳水项目,获得更多支持,这是好事。” 但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有掌声,还有各种声音,“那些不好的、没根据的声音,就要学会过滤掉”。
这番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运动员面对互联网舆论的真实困境。郭晶晶坦言,自己职业生涯中也遇到过负面评价,“一开始看到会难过,会怀疑自己,但后来慢慢明白,不是所有声音都要在意,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她理解,对于年轻运动员而言,做到 “过滤杂音” 并不容易 ——“当很多关注和压力一下子落在身上,很难不被影响”,所以她希望大众能对运动员多一些理解,“不要用苛刻的标准要求他们,也不要传播没根据的流言,给他们一个更纯粹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专访的最后,镜头捕捉到郭晶晶谈及家庭时的温柔神情,她提到与霍启刚结婚 13 年来,两人相互支持,共同照顾孩子,生活平淡却充实。如今的她,既能以裁判身份参与跳水赛事,延续对跳水的热爱,又能兼顾家庭,享受生活的美好。
目前,《人民日报》发布的专访内容已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网友们不仅为郭晶晶的 “清醒”“感恩” 点赞,更从她的故事中获得启发 —— 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人生规划,都需要理性思考与长远眼光,同时不忘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而对于郭晶晶而言,这场专访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更是对 “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的最好诠释。
来源:小二谈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