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投诉背后暗含某种错位的逻辑:仿佛解决抄袭指控的关键,不在于证明文字的清白,而在于让质疑者沉默。
投诉背后暗含某种错位的逻辑:仿佛解决抄袭指控的关键,不在于证明文字的清白,而在于让质疑者沉默。
------
前文回顾:
今年是中国文坛羞耻年。
中国文学界的抄袭,是从《北京文学》原主编杨晓升被曝光开始的:
但“鉴抄”成为中国文坛的年度关键词,则要归功于一个叫“抒情的森林”的持续努力。
仅省作协副主席就有6个人被曝光大规模抄袭。
还有社会知名度极高的“天才少女”蒋方舟
以及童书版税数千万元的作家常怡。
在这些涉嫌抄袭的作家中,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青岛十大才女”之阿占,并不算太大的咖位。
但她的不同之处在于,投诉我了。
此前只有杨晓升投诉过我,所以我写过一篇回应:
杨晓升的投诉没有被平台通过。我相信,阿占的投诉也将同样命运。很好,投诉让事件进一步得到扩散。
都是实锤的抄袭证据,你觉得不是抄袭,你公开回应啊。这种投诉算什么呢?
1
这种投诉算什么呢?
当投诉成为面对质疑的第一反应,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作家对文字的敬畏,而是某种权力惯性下的傲慢。
阿占副主席,您选择了与杨晓升先生相似的道路,但这条路恰恰暴露了文坛某些人最脆弱的软肋。
这背后暗含某种错位的逻辑:仿佛解决抄袭指控的关键,不在于证明文字的清白,而在于让质疑者沉默。
但文学争议终究要靠文学的方式解决。当顾城的诗行、刘亮程的段落、周晓枫的意象在您的作品中重现时,需要解释的是这种”神奇重合”的成因,而不是质疑者的“动机”。
作为青岛市作协副主席,您本应是文学标准的守护者。但当前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您是在用行政思维解决文学问题。面对学术质疑,第一反应是动用投诉机制,这折射出某些作协官员的思维定式:习惯了权力轨道,却丧失了文学辩论能力。
当"十大才女"的光环需要靠投诉质疑者来维护时,这个称号已经完成了它的反讽。
我想问一句,为何您宁愿投诉也不愿公开回应?是因为那些标红对比的段落确实难以解释,还是因为文坛早已形成“不回应就会过去”的生存智慧?
2
文坛需要真正的对话而非投诉。
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文学时代往往诞生于激烈的思想交锋。鲁迅的论战、沈从文的坚持,无不是在公开辩论中淬炼出思想锋芒。而今,当文学争议被转化为后台投诉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文学生态的活力。
建议我们换一种解决方式。
请阿占副主席在学术平台公开回应指控,逐一解释被指雷同的文本。
邀请第三方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
将争议提交作协职业道德委员会。
这最后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笑出声来。可……毕竟作协还在嘛!
阿占副主席,投诉可能连暂时的安静都做不到,反而会扩大传播,更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
那些标红的涉嫌抄袭段落不会因为投诉而消失。它们会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一个真诚的解答。
是选择用投诉让质疑者闭嘴,还是用坦诚重建文学的尊严?这不仅关乎您的个人声誉,更关乎所有仍对文学怀有信仰之人的共同未来。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来源:不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