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当我们轻轻翻开《资治通鉴》这本史学巨著 ,那一段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便如潮水般涌来,将我们带入千年前的风云变幻之中。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里,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轮番登场,他们或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当我们轻轻翻开《资治通鉴》这本史学巨著 ,那一段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便如潮水般涌来,将我们带入千年前的风云变幻之中。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里,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轮番登场,他们或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他们的人生轨迹时,会惊异地发现一个共同的特质 —— 强者,往往都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并非是形单影只的寂寞,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它是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坚守自我的那份执着;是在面对艰难险阻、千夫所指时,依然勇往直前的那份决绝;是在功成名就、荣耀加身时,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那份落寞。那么,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长河中,强者的孤独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和意义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探寻强者孤独的密码。
在那个百家争鸣余韵犹存、战乱初定百废待兴的西汉时期 ,一位年轻人在陋巷之中,开启了一场与孤独为伴的修行。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便对儒家经典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如痴如醉地钻研《春秋》等典籍。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问的海洋中,他谢绝了外界的诸多干扰,独自居于简陋的居所。窗外,是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花园,然而,他却整整三年未曾踏入其中一步,甚至连一眼都未曾多瞧。在这漫长的三年时光里,他与书为友,与笔墨为伴,每日沉浸在儒家经典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微言大义,不断地思考、领悟、沉淀。
终于,他的潜心钻研迎来了回报。汉武帝下诏求贤,董仲舒以一篇《天人三策》震惊朝野。在这篇雄文之中,他系统地阐述了 “天人感应”“大一统” 学说,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这些思想犹如一阵强劲的东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为汉朝的文化走向定下了基调,更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那无数个日夜与孤独相拥的坚守,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执着。
时间流转,来到了东晋十六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乱世。在北方,有一个人正默默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孤独传奇,他就是王猛。
王猛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自幼勤奋好学,对兵法谋略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门阀士族把控一切的时代,出身低微的他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但王猛并未因此而气馁,他选择了隐居,在孤独中等待着那个能赏识他、与他携手共创大业的明主。
终于,苻坚出现了。苻坚与王猛初次交谈,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仿佛彼此的灵魂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苻坚认定王猛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贤才,而王猛也觉得苻坚有着王者之气,值得自己倾尽毕生之力去辅佐。
自此,王猛踏上了辅佐苻坚的征程。在最初的十年里,王猛就像是一位孤独的行者,独自丈量着关陇大地。他深知,要想实现苻坚的霸业,就必须先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发展经济,让前秦这个历经战乱的国家重新焕发生机。于是,他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案头的油灯总是亮到天明,灯芯烧尽又续,续尽再烧。在孤独中,他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他大力整顿吏治,对那些贪污腐败、横行霸道的官员毫不留情,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他推行改革,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秦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他选贤任能,为前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前秦逐渐从一个混乱不堪的国家,变成了一个 “关陇大治” 的强盛政权,兵力也从最初的 10 万涨到了 60 万 。
十年孤独,换来了前秦的繁荣昌盛,也成就了王猛的一世英名。当王猛去世时,苻坚痛哭流涕,感叹道:“天不欲我平天下乎?” 王猛的离去,仿佛带走了前秦的希望之光,不久之后,前秦便陷入了混乱,走向了衰落。
在东晋那个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谢安的人生轨迹显得格外独特。他出身于陈郡谢氏这一高门士族 ,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气质,年少时便声名远扬,备受世人瞩目。然而,面对朝廷的多次征召,他却不为所动,屡次拒绝,选择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在那里,他与王羲之、许询等名士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玄论道,享受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但谢安的隐居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够真正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时机。他虽身在山林,却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对东晋朝廷的内忧外患了如指掌。他深知,谢氏家族在朝中之人尽数逝去后,家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也明白,东晋朝廷在权臣桓温的威胁下,岌岌可危。
终于,当谢氏家族的命运与东晋朝廷的安危紧密交织在一起时,谢安毅然决定 “东山再起”,肩负起家族的重任和国家的使命。他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请,出任司马,从此踏上了仕途。在政治舞台上,谢安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巧妙地挫败了桓温的篡位阴谋,维护了东晋朝廷的稳定,奠定了自己宰辅的地位。
而让谢安名垂青史的,当属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 年),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侵,东晋朝廷上下震动,人心惶惶。在这危急关头,谢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负责指挥军事。面对强敌,谢安镇定自若,运筹帷幄。他精心部署,以侄子谢玄组建的八万 “北府军” 对抗前秦的百万大军。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谢安展现出了非凡的从容和淡定。当战报传来时,他正在与客人下棋,看完战报后,他毫无欣喜之色,只是平静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这种举重若轻的气度,不仅稳定了军心,也让后人对他敬佩不已。最终,在谢安的指挥下,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此役不仅使东晋转危为安,还留下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典故,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在这场决定东晋命运的战争中,谢安无疑是孤独的。他的决策无人能完全理解,他的压力无人能真正分担。他只能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孤独中坚守着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中的坚守,让他展现出了强者的风范,成为了东晋的中流砥柱 。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北宋时期。此时的北宋,表面上看似繁荣昌盛,实则内部危机四伏。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土地兼并剧烈,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低下,边境忧患重重。在这个关键时刻,王安石挺身而出,试图以变法之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王安石向宋神宗呈上万言书,详陈变法之必要与规划,由此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大幕。他推行青苗法,旨在抑制高利贷盘剥,为农民提供播种资金,以期增加农业生产;实行免役法,力图打破贵族免役特权,让民众公平承担徭役,减轻百姓负担;推行方田均税法,致力于清丈土地,平均赋税,打击土地兼并 。这些法令从经济层面入手,试图重塑大宋财政根基。在文化教育领域,他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帖经等华而不实的科目,注重对经世致用学问的考查,选拔真正有才能、懂实务的人才,为变法储备力量;还编纂《三经新义》,统一经学思想,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然而,变法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王安石的变法举措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朝堂之上,反对声此起彼伏,众多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变法的弊端。就连曾经的好友司马光,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与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民间,由于一些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部分百姓对变法产生了误解和不满。面对皇帝的犹豫、同僚的反对、百姓的不理解,王安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喊出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口号 。
在孤独中,王安石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推行变法。尽管最终变法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佩。他以一己之力挑战旧有秩序,虽败犹荣。他的孤独,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这种孤独中的坚守,展现出了强者的担当。
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动荡时代,一位年轻的智者正于隆中默默积蓄着力量,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自十七岁起,便选择隐居于隆中,这一隐便是十年。在这十年的孤独时光里,诸葛亮过着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的生活。他每日亲自下田劳作,在与泥土的亲近中,体悟着生活的质朴与艰辛 ;同时,他又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他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大业,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于是,他常常与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纵论天下大事,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对时局的认知。他还密切关注着各方势力的发展动态,分析他们的优势与劣势,为自己未来的出山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明主。
终于,刘备的三顾茅庐,打破了隆中长久的宁静。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抱负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在与刘备的首次会面中,诸葛亮便献上了震惊天下的《隆中对》。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指出曹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则是 “用武之国” 和 “天府之土”,刘备可先夺取这两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再图北伐,兴复汉室。
这一番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让刘备如醍醐灌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此后,刘备便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先是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接着又夺取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孤独沉淀和深入思考。他的智慧,在孤独中得到了升华,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奇佳话。
时光流转至北宋时期,一位史学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漫长而孤独的创作之旅,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自幼聪慧好学,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过去的兴衰成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当时的史书大多繁杂冗长,且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满足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借鉴需求。于是,司马光决心编写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 ,司马光在得到英宗的支持后,正式开始了《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他谢绝了外界的诸多干扰,独自一人在书局中,日夜钻研,笔耕不辍。在这漫长的十九年里,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这部史书上。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在编撰过程中,司马光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有些历史资料残缺不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和整理;有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分歧,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和判断。而且,由于史书的篇幅巨大,涉及的历史时期漫长,编撰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司马光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终于,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 ,这部耗费了司马光十九年心血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全书共 294 卷,约 300 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 ,共 1362 年的历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资治通鉴》的问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史学的天空。它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司马光十九年的孤独坚守和不懈努力。他在孤独中与历史对话,在孤独中探索真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 。
合上《资治通鉴》,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强者身影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的孤独,或如董仲舒 “三年不窥园” 般的专注,或如王猛十年辅佐苻坚的坚守,或如谢安在淝水之战时的沉稳,或如王安石变法时的决绝,或如诸葛亮隆中十年的谋划,或如司马光十九载著史的执着。他们在孤独中沉淀、抉择、深潜,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孤独,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它是人生的一场修行,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它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是一把锐利的宝剑,帮助我们斩断人生的荆棘。
在孤独中,我们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我们不再盲目地追随他人的脚步,而是坚定地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孤独让我们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或许你正处于孤独之中,感到迷茫和无助。但请相信,这正是命运给予你的一次宝贵机遇。勇敢地面对孤独,用心去感受它,在孤独中沉淀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挖掘自己的潜力。你会发现,在孤独的尽头,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更加坚强、智慧、成熟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愿我们都能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破茧成蝶,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