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含情,山水藏韵——七副名联的诗意与哲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8:33 1

摘要:本文精选七副历代名联,依其内容侧重,分为“山水胜境,屐痕留韵”“故园旧梦,史海钩沉”“哲思深致,意蕴悠长”三类,带你在平仄对仗中,领略中华大地的风物与文脉。

七副对联原文:

1. 杭州灵隐山联 元·赵孟頫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万壑松涛

月下西湖

赵孟頫楷书《汲黯传》

灵隐山与灵隐寺

2.南京莫愁湖联 清·曾广照

撼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3. 游金山寺联 清·四川丁学使

适从云水窟中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

更向海天深处去,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

4. 西湖花神庙联 清·俞樾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5. 西湖湖心亭联 作者佚名

一碧浸孤亭,看参差烟柳楼台,绕岸几人沽酒去;

明漪比西子,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桡都学捧心来。

6. 福建邵武熙春山联 清·洪麟绶

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响答,渔舟唱晚,牧笛催归。

7. 武侯祠联 清·赵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以凝练的笔墨、对称的形制,将山水之美、历史之思、人文之韵熔铸于寥寥数语间。

本文精选七副历代名联,依其内容侧重,分为“山水胜境,屐痕留韵”“故园旧梦,史海钩沉”“哲思深致,意蕴悠长”三类,带你在平仄对仗中,领略中华大地的风物与文脉。

一、山水胜境,屐痕留韵

山水是楹联创作的永恒母题。文人墨客踏遍名山大川,将眼前的烟霞松涛、湖光山色凝于笔端,成就了一幅幅可吟可赏的“文字画卷”。以下三副楹联,皆以自然胜景为骨,以游者情怀为魂,读之如亲临其境,尽得山水之趣。

(一)元代赵孟頫《杭州灵隐山联》

上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下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万壑松涛

赵孟頫楷书《汲黯传》

灵隐山与灵隐寺

作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笔墨向来兼具“秀逸”与“雄浑”,这副为杭州灵隐山所作的楹联,便是其艺术风格的绝佳写照。灵隐山背靠北高峰,面临西湖,自古便是“仙灵所隐”之地,赵孟頫以寥寥二十字,将山之壮阔、景之清幽勾勒得淋漓尽致。

上联写山之“动”与“声”。“龙涧风回”四字,先点出灵隐山的“龙涧”胜景,风穿涧而过,回旋往复,仿佛有龙蛇之气萦绕;继而笔锋拓展,“万壑松涛连海气”,将视野从一涧扩展至万壑,松风阵阵如涛声,竟与远隔天际的海气相连——山之深、林之密、势之阔,尽在这“连海气”的想象中。下联则写山之“静”与“色”。“鹫峰云敛”,灵隐山旧名“鹫峰”,云雾散去,山峰轮廓清晰可见;“千年桂月印湖光”,月光洒在山间桂树,又倒映于不远处的西湖水面,“印”字堪称神来之笔,将月光、湖光、桂影融为一体,既有千年古刹的沧桑感,又有月夜清景的静谧感。

全联一动一静,一声一色,上联写风涛之壮,下联写月湖之幽,对仗工稳,意境浑成,恰如一幅水墨长卷,将灵隐山的“雄”与“秀”完美融合,难怪后人称此联“尽得灵隐神髓”。

(二)清代丁某《游金山寺联》

上联:适从云水窟中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

下联:更向海天深处去,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

巫峡雨

浙江潮

浙江潮

金山寺坐落在江苏镇江金山之上,自古便是“江心一朵芙蓉”,历代文人登临题咏者众,而清代四川学使丁某的这副题联,却跳出了“咏山赞寺”的常规,以“游子行踪”为线,将旅途的悠然与豪情写得活灵活现。

上联写“来处”,自带一股仙气。“适从云水窟中来”,开篇便点明自己刚从云雾缭绕、山水清幽之地而来,“云水窟”三字,将此前的行程渲染得如仙境一般;“山色可人”,是对眼前金山景色的由衷赞叹;“两袖犹沾巫峡雨”,更是神来之笔——巫峡远在巴蜀,与金山相隔千里,作者却以“犹沾巫峡雨”的想象,将遥远的旅途串联起来,仿佛自己带着一路的山水灵气,奔赴这金山胜境,画面感十足。

下联写“去处”,满含一腔豪情。“更向海天深处去”,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驻足转向未来的行程,视野从山间拓展至“海天深处”,气魄宏大;“邮程催我”,一句写实,点出游子的匆匆行色,与上联的悠然形成对比;“扁舟又趁浙江潮”,则将行程的匆忙化作了诗意的奔赴——趁着钱塘江的大潮,驾一叶扁舟继续前行,“又趁”二字,既有对旅途的坦然,更有对前路的向往。

全联以“来”“去”为脉络,将过往的“巫峡雨”与未来的“浙江潮”相连,既有山水之趣,又有行旅之思,读之如见一位心怀天地的游子,在山水间踏歌而行,潇洒至极。

(三)清代俞樾《西湖花神庙联》

上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花神

“花神”巡游西湖

无锡花神庙

西湖花神庙,旧在西湖苏堤之上,是古人祭祀花神、寄托春光之思的地方。清代学者俞樾的这副楹联,没有描绘具体的花容柳色,却以最浅近的文字,写尽了西湖四季流转的生机与诗意,堪称“以简驭繁”的典范。

上联写“景之盛”,是一幅鲜活的春日画卷。“翠翠红红”,四字叠用,将西湖边绿树红花的色彩之美写得扑面而来,简单两个叠词,却如调色盘般丰富;“处处莺莺燕燕”,从色彩转向声响与生灵,黄莺啼鸣、燕子翩飞,“处处”二字点出春景的无处不在,整个西湖仿佛都沉浸在生机盎然的春光里。

下联写“时之逝”,藏着一份淡淡的时光之思。“风风雨雨”,写尽了四季的阴晴冷暖,既有春风化雨的温柔,也有秋雨连绵的萧瑟;“年年暮暮朝朝”,则将时间拉得悠长,从日暮到清晨,从今年到明年,西湖的花开花落、四季轮回,都在这六个字里静静流淌。

全联看似浅显,实则韵味无穷。“翠翠红红”对“风风雨雨”,“处处”对“年年”,“莺莺燕燕”对“暮暮朝朝”,叠词对仗,朗朗上口,既像儿歌般通俗,又蕴含着“春光易逝,岁月悠长”的深意。难怪这副联语流传百年,至今仍是西湖最广为人知的楹联之一——它写的是西湖,也是每个人心中那片关于时光与美好的诗意天地。

二、故园旧梦,史海钩沉

山水之外,历史是楹联的另一重灵魂。当文人驻足于六朝故都、西湖旧迹,眼前的一湖一水、一亭一榭,便成了叩问历史的窗口。以下三副楹联,皆以“景”为媒,以“史”为魂,在今昔对比中,道尽岁月沧桑与故园情怀。

(一)清代曾广照《南京莫愁湖题联》

上联:撼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下联: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莫愁湖

莫愁湖

莫愁女雕塑

莫愁湖位于南京城西,自古便是金陵胜景,更是六朝兴衰的见证者。清代文人曾广照的这副题联,以莫愁湖为圆心,将六朝的繁华与落寞、历史的流转与永恒,写得荡气回肠,堪称“一联尽述金陵史”。

上联以“石”起兴,叹“尘梦”易逝。“撼江上石头”,开篇便点出南京“石头城”的古称,那坚不可摧的石头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抵不住迁流尘梦”——所谓的霸业宏图、儿女情长,终究不过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化用金陵典故:“柳枝”代指歌女,“桃叶”是东晋王献之爱妾,曾往来于秦淮两岸,如今皆已湮没在历史中;“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笔锋一转,看似羡慕那些能留下千古声名的“名将美人”,实则藏着对历史无常的喟叹——即便留名,又何尝不是“尘梦”的一部分?

下联以“月”发问,感“岁月”悠长。“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以月光为证,叩问历史的长度,月色依旧,而人间早已换了人间;“玉树歌余,金莲舞后”,直击六朝的繁华盛景——“玉树”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金莲”是南朝齐东昏侯让潘妃步金莲花的荒淫旧事,如今“歌余”“舞后”,只余一片萧瑟;“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结尾却笔锋一振:尽管江山已是“残山剩水”,但湖边的莺啼花开,依旧是当年六朝时的春光——历史变迁,而自然永恒,这份“不变”,恰是对“变”的最好慰藉。

全联以“石头”对“月色”,以“尘梦”对“年华”,今昔交织,悲喜交加,既有对六朝兴衰的惋惜,也有对自然永恒的释然,读之如站在莫愁湖畔,看江水东流,月色西沉,千年往事尽上心头。

(二)佚名《西湖湖心亭联》

上联:一碧浸孤亭,看参差烟柳楼台,绕岸几人沽酒去;

下联:明漪比西子,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桡都学捧心来。

西湖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是西湖“湖心平眺”的绝佳处,虽无名作者,但这副楹联却以细腻的笔触,将湖心亭的景致与西湖的人文典故融为一体,堪称“西湖风情的缩影”。

上联写“亭之景”,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一碧浸孤亭”,开篇便点出湖心亭的清幽——一汪碧绿的湖水,将孤亭“浸”在其中,“浸”字极妙,仿佛亭与水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看参差烟柳楼台”,视线从亭中向外扩展,湖边的柳树高低错落,远处的楼台笼罩在烟雨之中,朦胧而诗意;“绕岸几人沽酒去”,则从写景转向写人,岸边的酒肆里,不时有人前去沽酒,寥寥七字,便将西湖的烟火气写得活灵活现,让静谧的湖景多了几分生机。

下联写“湖之韵”,紧扣“西子湖”的典故。“明漪比西子”,直接化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将清澈的湖水比作西施,点明西湖的柔美气质;“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桡都学捧心来”,则进一步演绎西施“捧心蹙眉”的典故——湖面上,多少青年男女停下船桨,模仿着西施捧心的姿态,既有对西施美貌的向往,也暗含着对西湖柔美的赞叹。“青红儿女”代指青年男女,“停桡”点出湖上泛舟的情景,画面鲜活,充满生活气息。

全联上联写“孤亭”之幽与“市井”之活,下联写“湖水”之美与“人文”之韵,景、人、典三者交融,将湖心亭的“孤”与西湖的“闹”、自然的“美”与人文的“趣”完美结合,读之如置身西湖中央,既能感受湖水的清冽,又能体味人间的烟火。

(三)清代洪麟绶《福建邵武熙春山联》

上联: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 ,溪云初起;

下联: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响答,渔舟唱晚,牧笛催归。

山雨欲来

山雨欲来

熙春山位于福建邵武,是当地有名的登高胜地,清代文人洪麟绶的这副题联,没有追溯历史兴衰,却以“眼”“耳”为媒,将熙春山一日之内的“所见所闻”铺陈开来,在时序流转中,写尽山林的清幽与意趣,堪称“一幅动态的山居图”。

上联写“放眼所见”,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放开眼孔”四字,开篇便邀读者一同登高远眺,以开阔的心境接纳眼前的景致;随后四句,按时间顺序描绘了熙春山的四种美景:“晓日才上”是清晨的朝气,“夜月正圆”是夜晚的静谧,“山雨欲来”是阴天的朦胧,“溪云初起”是雨后的空灵——一日之内,四季之景,尽在这二十字中,仿佛站在山顶,便可将天地间的晨昏晴雨尽收眼底。

下联写“洗耳所闻”,是一曲听觉的清歌。“洗净耳根”,与上联“放开眼孔”对仗工整,意为抛开尘世的喧嚣,以纯净的心境聆听自然的声音;随后四句,同样以时序为线,描绘了四种山林声响:“林鸟争啼”是清晨的生机,“寺钟响答”是白日的悠远,“渔舟唱晚”是黄昏的闲适,“牧笛催归”是夜晚的温馨——鸟啼、钟鸣、渔歌、牧笛,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山林乐章,让人忘却尘世烦恼。

全联以“看”“听”为纲,上联绘“色”,下联摹“声”,既有“晓日”“夜月”的时序之美,又有“鸟啼”“钟响”的声响之趣,对仗工稳,意境清幽,仿佛一剂“清心散”,读之便能让人忘却尘嚣,沉浸在山林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三、哲思深致,意蕴悠长

楹联之美,不仅在山水与历史,更在其背后的哲思。当文人将人生感悟、治国之道熔铸于联语之中,楹联便有了超越文字的力量。清代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所作的这副楹联,便是以史为鉴、以联明志的典范,堪称“千古治蜀第一联”。

清代赵藩《成都武侯祠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圣地,历代题联者众,但清代学者赵藩的这副楹联,却跳出了“颂诸葛”的窠臼,以诸葛亮治蜀的史实为依托,提炼出“攻心”“审势”的治国理政之道,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上联谈“用兵之道”,核心在“攻心”而非“好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攻心”是诸葛亮治蜀的核心策略——南征孟获时,他七擒七纵,并非依靠武力征服,而是以“攻心”赢得人心,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从此南方“反侧自消”(“反侧”指心怀不满、图谋不轨之人)。“从古知兵非好战”,是对“攻心”之道的升华: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非嗜战好杀,而是以“攻心”为上,以安抚为要,这既是对诸葛亮军事智慧的赞叹,也是对“穷兵黩武”的警示。

下联谈“治国之术”,关键在“审势”而非“教条”。“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审势”是诸葛亮治蜀的另一大智慧——入蜀之初,蜀地历经战乱,人心浮动,诸葛亮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稳定秩序;晚年时,蜀地渐趋安定,他又适当放宽政策,与民休息。若不“审时度势”,一味宽纵或严苛,都会导致治理失当。“后来治蜀要深思”,结尾直接点出楹联的主旨:这副联不仅是对诸葛亮的缅怀,更是对后世治理蜀地(乃至天下)者的告诫——治国理政,当以“审势”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方能事半功倍。

全联虽仅三十二字,却兼具史识与哲思。上联言“兵道”,下联言“治道”,既赞扬了诸葛亮的智慧,又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堪称“联语中的《资治通鉴》”。如今,这副楹联仍悬挂在武侯祠内,往来游人读之,无不为其深刻的内涵所折服——这便是楹联的力量:以寥寥数语,道尽千古真理。

结语

七副楹联,七种风情:或绘山水之胜,或叹历史之悠,或阐治国之理。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华大地的风物、文脉与哲思。在平仄对仗间,我们既能看到莫愁湖的月色、西湖的烟波,也能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游子的豪情。楹联之美,在于其“雅”——凝练的笔墨、深远的意境;更在于其“俗”——通俗的语言、鲜活的生活。正是这份“雅俗共赏”,让楹联穿越千年,依旧能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诗意与最深刻的思考。当我们再次驻足于名山大川、古寺旧迹,不妨细细品读那些镌刻在梁柱上的联语,或许便能在一字一句间,读懂山水,读懂历史,读懂中国人心中那份独有的文化情怀。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