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浪潮中,朝鲜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国内网络引发热议。受国际制裁等影响,其经济水平与我国存在差距,但社交平台上对其生活模式的正面讨论持续升温,部分国人甚至表达了向往之情。这一现象背后,是现实压力、信息偏差与认知误区的交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文/保明
全球化浪潮中,朝鲜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国内网络引发热议。受国际制裁等影响,其经济水平与我国存在差距,但社交平台上对其生活模式的正面讨论持续升温,部分国人甚至表达了向往之情。这一现象背后,是现实压力、信息偏差与认知误区的交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现实压力的反向驱动:对当下生活焦虑的情感投射
(一)不同群体的压力困境与向往动机
1. 青年群体:婚恋与就业压力的双重规避。2024年百合网发布的《中国婚恋成本报告》显示,一二线城市平均婚恋支出达家庭年均收入的3.2倍,住房、彩礼成为主要负担。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朝鲜“结婚分配住房、无彩礼压力”的信息,恰好击中青年痛点。2025年7月抖音热门视频中,中国游客分享“朝鲜新婚家庭可获70平方米分配公寓”的内容,获超28000次点赞,评论区大量青年留言“羡慕无房贷生活”。
2. 中年群体:家庭责任与竞争压力的逃离诉求。中年群体承担的教育、医疗责任较重,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平均达23%,大病医疗自付费用对普通家庭仍具冲击力。朝鲜宣称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制度,成为部分中年人的情感寄托。2025年上半年知乎发布的调查显示,35-50岁群体中18%的受访者表示“向往朝鲜基础福利保障体系”,核心是规避教育与医疗的经济风险。
3. 职场群体:内卷竞争与贫富差距的心理抗拒。市场经济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职场竞争与收入分化。2024年智联招聘《职场人压力调研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白领平均周加班时长达5.2小时,行业收入差距最高达15倍。朝鲜“工资差距小、就业包分配”的模式,对厌倦内卷的职场人形成吸引力。2024年12月某抖音视频中,高三学生热议“朝鲜就业包分配”引发关注,不少职场人留言“渴望无需激烈竞争的稳定”。
4. 普通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部分国人对朝鲜的向往,本质是对公平社会环境的期待。网络上关于朝鲜“反腐严厉”“严惩食品安全犯罪”的传言(如2024年7月流传的“朝鲜直播处决不法商贩”视频),虽经核实为不实信息,却精准契合民众对打击腐败、保障民生的诉求,这种朴素追求转化为对朝鲜生活模式的正面认知。
(二)压力投射的理论解读
用社会心理学的“逃避主义理论”来看,当人们面临难以解决的现实压力时,会倾向于将情感投射到理想化的外部对象上。朝鲜在网络叙事中被塑造的“低压力、高福利、强公平”形象,恰好成为部分人逃避焦虑的精神寄托。同时,“相对剥夺感理论”也能解释这一现象:社会快速发展中,部分群体因自身收益未达预期,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对不同发展模式产生美化想象。
二、信息传播的偏差塑造:对朝鲜形象的片面认知
(一)信息偏差的形成路径与表现
1.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与美化叙事。短视频平台是涉朝信息主要传播渠道,2025年上半年抖音平台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亿次,但内容多呈片面性。部分视频刻意放大朝鲜福利制度,宣称其有“八免社会福利”,却对医疗设备有限、物资配给不足等现实避而不谈。2025年8月某热门视频仅强调“朝鲜幸福指数高”,获3146次点赞,却未提及当地普通工人月薪约3000-5000朝鲜元(约合24-40元人民币)的经济现状(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朝鲜经济报告)。
2. 境外不实报道的二次传播与误导。韩国部分媒体对朝鲜的误报经网络传播后,形成错误认知基础。2025年9月流传的“朝鲜强制小学生交兔皮”虚假消息,经证实为韩媒转述脱北者的不实言论,却仍在国内非主流媒体传播,间接强化了“低物质需求生活”的刻板印象。韩国媒体涉朝报道误报率曾达60%以上(数据来源:韩国新闻伦理委员会年度报告)。
3. 体验式分享的选择性呈现。少数赴朝游客的分享存在选择性表达,因朝鲜对外国游客行程严格管控,游客难以接触真实民生,分享内容多为筛选后的场景。2025年某游客分享的“平壤街道整洁有序”视频,忽略了农村地区机械化程度低、靠牛耕田的现实,这种片面体验加剧了认知偏差。
4. 意识形态滤镜下的解读偏差。部分群体基于对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追求,对朝鲜发展道路产生意识形态认同,将其视为社会主义纯粹形态,忽视国际制裁、资源匮乏等客观约束,导致认知脱离实际。
(二)信息偏差的传播机制分析
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涉朝讨论中,正面美化叙事更容易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舆论优势,而理性客观的负面信息因“政治正确”压力被边缘化。同时,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对朝鲜生活感兴趣的用户持续接收同类内容,不断强化片面认知,最终形成理想化想象。
三、发展模式的认知误区:对社会主义生活的片面理解
(一)认知误区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1. 将福利保障与经济发展割裂开看。部分人片面认为朝鲜福利制度可脱离经济基础存在,却忽视其局限性。朝鲜免费医疗虽覆盖广,但医疗设备陈旧,2024年仍因担心医疗系统承压未全面开放外国游客入境;免费住房无需购买,但内部设施简陋,多数家庭缺乏空调、洗衣机等基本家电。这种误区源于忽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脱离经济发展的福利难以持续提升生活质量。
2. 混淆“低压力”与“发展停滞”的界限。部分人将朝鲜“低竞争、低压力”等同于理想生活,却忽视其发展困境。受国际制裁影响,朝鲜2023年外汇储备仅12亿美元,难以支撑大规模进口;2024年通过与俄罗斯的合法贸易获得一定收入后,经济才实现3.1%的增速(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5年报告)。将发展停滞带来的“低压力”误读为优势,违背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3. 忽视社会自由度与个体发展空间的差异。向往朝鲜生活的群体往往忽略其严格的社会管控措施,如公民自由出国受限、对外信息传播管控严格等。这反映出部分人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核心目标认知不足,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物质保障,更要拓展个体自由与发展空间。
4. 误将特殊环境下的模式等同于普适性道路。朝鲜发展模式是其特殊历史、地理与国际环境的产物,2025年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特定贸易合作,这种模式难以复制。部分人将其视为可借鉴的普适性道路,忽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原则。
5. 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流于表面。部分人将朝鲜“低贫富差距”等同于理想的共同富裕,却忽视其核心是“在发展中实现公平”。我国通过脱贫攻坚实现近1亿人脱贫,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番,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的路径,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实现方式,而非低水平的平均主义。
(二)认知误区的纠正路径与争议思考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既要追求公平正义,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纠正认知误区,需坚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朝鲜福利制度的合理成分,也要客观认识其局限性,更要立足我国国情理解自身发展模式。
值得探讨的是:在追求民生保障与公平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福利提升的节奏?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否存在可借鉴的共性经验,又该如何结合本国国情进行调整?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
部分国人对朝鲜生活的向往,本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压力的矛盾产物。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部分群体的焦虑,应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解决民生痛点,同时加强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不同发展模式,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全文完)
来源: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