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人最买账,20到39岁区间整整跳了12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放在过去十年,几乎等同于“政治奇迹”。
郑丽文上任第37天,国民党支持率像打了强心针,一口气蹿到38%。
年轻人最买账,20到39岁区间整整跳了12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放在过去十年,几乎等同于“政治奇迹”。
她做了什么?
一句话:把“九二共识”从口头禅变成党章里的硬杠杠,再顺手把5000名台湾青年打包送上飞机,目的地——大陆春运前的北上广深。
别小看这张机票。
第一批交流团定在2024年2月成行,行程表上写着“深圳无人机基地+杭州电商村+成都游戏公司”,全是Z世代的心头好。
郑丽文团队内部把它叫“破冰春游”,表面看是观光,实际是“认知拆弹”——先把“对岸”从课本里扁平的符号,还原成会熬夜加班、也会撸串的同龄人。
只要亲眼见过,回岛后谁再喊“对岸吃不起茶叶蛋”,同伴会先翻白眼。
岛内风向一变,岛外立刻收到风声。
南美洲的巴拉圭最先举手:我们要跟北京谈。
理由简单粗暴——大豆。85%的出口商联名上书,核心一句“台湾市场太小,中国大陆一年能吞掉我们一半产量”。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顺势放出风声:非正式渠道已搭好,先谈基建,再谈建交。
巴西赶紧当“和事佬”,提议把巴拉圭塞进“南方共同市场”对华合作大篮子,既给台阶也留面子——南美国家最懂“集体上车”的妙处。
大洋彼岸的美国国务院也悄悄改口,在例行“一中政策”后面加了一句“鼓励两岸建设性对话”。
别小看这八个字,等于给“战略模糊”开了一道通风口:既不想亲自下场,又怕被扣上“破坏和平”的帽子。
盟友听懂了,于是危地马拉、斯威士兰这些小兄弟纷纷在议会里挂出“对华关系研究小组”的牌子——研究什么?
研究哪天换跑道损失最小。
北京这边则把“经济牌”打成连招。
国台办一口气新增南京、武汉等8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主打“台企搬家包装修”——厂房、税收、员工宿舍,一条龙打折。
海关总署顺手甩出成绩单:2023年前11个月两岸贸易额2678亿美元,同比增长8.3%,数字背后全是台湾半导体、精密机械的“真香”现场。
福建更绝,推出“台胞职业资格采认2.0版”,22项证书直接互认,台湾医师、建筑师、老师拎包就能上岗,被台媒戏称“人才直达高铁”。
三条战线同步收紧,台当局被夹在中间,像同时被三根绳子拉扯:岛内政党竞争、国际“邦交”松动、两岸经贸依存度却越来越深。
郑丽文用“青年交流+党章升级”把国民党推向“去独化”快车道;巴拉圭用“大豆投票”示范“经济靠大陆”的现实收益;北京用“产业区+资格证”告诉台胞“来了就能落地”。
每一招都不喊口号,却都在拆“台独”的承重墙。
距离2024年1月13日投票只剩最后两周,民调数字还在跳。
年轻人把“两岸和平+搞钱机会”做成表情包疯传;出口商在盘算“南美下一个跳船的是谁”;华盛顿智库忙着给“建设性对话”写脚注。
唯一确定的是:当5000名台湾青年拖着行李箱穿过深圳前海的大屏,看到“台湾青年创业驿站”七个大字时,教科书里那句“海峡中线”会瞬间失去魔力——因为真正的中线,早被航班、订单和直播信号踩得模糊不清。
故事讲到这里,结论只剩一句:选票可以改风向,大豆可以改立场,青年可以改认知。
当经济、制度、人心三条曲线同时穿过同一点,“台独”这条裂缝就会被水泥灌满。
至于水泥多久干透?
倒计时已经开始。
来源:时髦鲸鱼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