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假装是人生智慧的麻醉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23:10 1

摘要:“要是有人突然从你生活中消失了,你别问为什么。江湖的规矩是人走茶凉,默契散场。不能问,问就是不懂规矩。所谓成熟,就是接受有些事情终究无能为力。”

“要是有人突然从你生活中消失了,你别问为什么。江湖的规矩是人走茶凉,默契散场。不能问,问就是不懂规矩。所谓成熟,就是接受有些事情终究无能为力。”

通透吗?顺耳吗?爽吗?

可这“大彻大悟”的话,就像一碗温水——好喝不烫嘴,但正好能满足你当下的某种境遇。

它看似教人放下,其实是在训练你不问。

看似在传递“成熟的彻悟”,其实是在传播“退缩的无能”。

当这种语言被冠以“人生智慧”的外衣,

人们便开始相信:

- 冷漠是聪明,

- 沉默是体面,

- 放弃是高情商。

这就是所谓的“防御性成熟”——

它不是源于理解,而是出于害怕。

害怕被拒绝、被嘲笑、被伤害,于是选择不表达、不追问。

于是,“沉默”成了美德,“漠然”成了哲学。

久而久之,人就忘了温度,忘了真诚。

最讽刺的是,这种话往往出自一些“成功者”的嘴里。

因为他们经历过苦,所以他们的“放下”似乎看起来更有资格。

这一切有因有果,顺理成章!

可他们忽略了,谁于世间不试苦呢?

他们没说的是,他们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看开”,更多的而是“硬扛”。

可陪他们硬扛的,助他们成功的,又有谁没吃过苦,或者正在吃苦呢?

而当他们劝别人“别问了”“顺其自然”时,

其实是在用自己老年的冷漠,教育年轻人的麻木。教给你躲与逃,不教你面对与扛。

更可怕的是——

这种语言的扩散,正在让社会整体变冷。

它让人们开始以“懂事”为名,

合理化“无情”;

以“成熟”为名,

麻醉“不作为”。

然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就开始反弹了。

有个00后说:“我吃不了学习的苦,也吃不了生活的苦,可我为什么要吃苦呢?

我活着不是为了吃苦啊。吃苦也不一定成功,那我干嘛要吃?”

这话乍听之下像觉醒,其实是“假智慧”带来的二次中毒。

他们拒绝努力,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被劝退了希望”。

当“接受命运”“别问为什么”变成了社会常识,

他们自然也就不相信努力有意义。

这不是反叛,而是麻木。

让这些年轻人在刚生出自我思维时,就成了无望的一代——

这就是“冷漠文化”在年轻心里的回声。

## 而这回声,最扎眼的标签——“抑郁症”

在70后看来,80后、90后、00后、甚至10后,

这是一步步迈入天堂的一代又一代:

物质上,从温饱线挣扎到外卖点单从不愁;

精神上,从集体下岗到刷屏自由人人喊;

眼界,从自行车时代到环球视野一键达;

尊重,从“棍棒底下出孝子”到“孩子是中心”……

翻天覆地,面目一新。

可是,这一切给这些“娇生惯养”的幼苗带来了什么?

打爹娘,骂老师,藐视一切权威。

好!姑且不说你敢“粗”、敢怼,这没问题——敢言敢为,本是好事。

问题是你能扛住那些接下来的风吹雨打吗?

扛不住了,就贴上“抑郁”标签?

不顺心了,就自闭进壳?

爱谁谁,爱咋咋,我就这样,你能怎样?

我躲,我逃,我耍赖!实在不行,你弄死我?

人间都是你爹娘?社会惯着你随心所欲,一点挫折就崩盘?

真放回“好孩子、坏孩子”的年代,

就你们的所作所为,不说送你们开除、工读、进少管——

来个“坏”标签,你就被整个社会孤立。

抑郁?就是你疯了死了,看有谁搭理你。

这不是天生脆弱,而是这套“防御性成熟”在作祟。

教别人顺从“别问”,却没教别人在风雨中怎么暖自己、

如何分辨知道错与对,美与丑,

什么叫站直腰杆做人的底气。

是,风来了有衣给你遮风,

雨来了,有伞给你挡雨,

问题是你有多少能力自己给自己遮风挡雨?

所以,

从“江湖规矩”到“算了吧”,

从“别问”到“不想努力”,

这中间藏着的是同一套逻辑:

让你习惯退让,让你相信徒劳,

让你在看似通透的姿态中,

慢慢丢掉对生活的抵抗力。

别被那些“像老话”的话骗了。

那只不过是一种更狡猾的“过河拆桥”

真正的智慧,不是让你学会冷漠,

而是让你有力地温柔。

真正的成熟,不是接受无能为力,

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不接受。

世界最怕的,不是愤怒的人,

而是那些被动地“看开”了一切的人。

因为他们一旦多了,

真相就再也掀不起来了。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有别于其他哺乳动物,是因为人有温度。

蛇蝎之所以毒,是因为它们是冷血动物。

来源:刘榕画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