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勋阁,作为南宋王朝为表彰两宋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而专设的荣誉殿堂,是中国历史上功臣画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南宋理宗赵昀巩固统治、凝聚人心的政治智慧。昭勋阁的建立,是南宋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政治考量。
昭勋阁,作为南宋王朝为表彰两宋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而专设的荣誉殿堂,是中国历史上功臣画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南宋理宗赵昀巩固统治、凝聚人心的政治智慧。昭勋阁的建立,是南宋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政治考量。
历史背景
宋理宗赵昀(1204-1264年)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其即位过程充满波折。他本为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宗室,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于1224年即位。然而,即位之初,他长期被权臣史弥远挟制,长达十年之久,无法亲理朝政。史弥远作为权相,掌控朝纲,排斥异己,使宋理宗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1233年,史弥远去世,宋理宗终于得以独揽大权。此时的南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北方蒙古势力崛起,威胁南宋边疆;
朝政积弊已久,吏治腐败,财政困难。
宋理宗决心改变现状,光复先祖荣耀,复兴大宋基业。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肃财政,这一系列改革被称为"端平更化"。
在这一背景下,宋理宗意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获得一批忠于自己的能臣武将。他希望通过表彰历史功臣,树立榜样,激励当世精英挺身而出,为复兴大宋帝国建立不朽功勋。于是,他决定仿效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凌烟阁"的举措,修建宋朝的"昭勋阁"。
昭勋阁的建立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正式下令修建昭勋阁。"昭"有昭示、彰显之意,"勋"指功勋、功业,"昭勋阁"即彰显功勋之阁。阁名取自《尚书·周官》"昭事上帝,禋于六宗",寓意彰显先祖功业,昭示后世。
昭勋阁的选址与建造,体现了南宋朝廷对功臣画像制度的重视。据史料记载,昭勋阁位于临安(今杭州)皇宫内,专门用于供奉功臣画像。宋理宗不仅下令建造昭勋阁,还亲自钦定入选功臣名单,并命令宫廷画师为这些功臣绘制肖像,将画像悬挂于阁内四壁,供后人瞻仰。
选人标准
宋理宗在钦定昭勋阁人选时,罗列了三条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影响了入选功臣的构成,也反映了南宋朝廷的政治理念。
第一,向文臣倾斜,重点向开国功臣倾斜。 分配比例上,北宋占三分之二,南宋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体现了南宋朝廷对开国功臣的重视,也反映了南宋政权对自身正统性的追求。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需要通过表彰北宋功臣来强化其正统地位。
第二,入选的文臣须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级别即省部级以上的重要职务,应配享帝王宗庙。 这一规定确保了入选功臣的功绩与地位相称,也体现了南宋朝廷对功臣评价的严格标准。
第三,针对入选武将的考量,对重出巨大贡献的省部级以上的武将,也须配享帝王宗庙,但只是象征性地考虑五个名额,亦向开国功臣倾斜,北宋四个,南宋一个。 这一规定反映了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也解释了为何南宋武将仅有一位入选。
入选功臣
昭勋阁共收录24位功臣,其构成体现了宋理宗的选人标准。
北宋功臣16人: 包括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其中,文臣12人,武将4人。
南宋功臣8人: 包括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其中,文臣7人,武将1人。
在入选的24位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五位是职业军人。其中,曹家父子(曹彬、曹玮)一门两位将领入选,曹彬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建国后又南征南唐和蜀国,北伐北汉和辽国;曹玮守卫宋朝西北40多年,成为西北边境的一面旗帜。
南宋唯一入选的武将韩世忠,是南宋名将中入列昭勋阁的最佳人选。他不仅在黄天荡之战中以少胜多,迫使金军后撤,还曾救过宋高宗,被宋高宗评价为"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宋理宗认为,韩世忠的"武"功远超过"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只有韩世忠配享宋高宗庙庭。
昭勋阁的意义
昭勋阁是南宋朝廷树立政治权威的重要举措。 宋理宗通过表彰历史功臣,向南宋臣民昭示自己不忘文臣武将的功德,只要追随于他,做出盖世功业,必然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不仅激励了当世精英为朝廷效力,也巩固了宋理宗的统治权威。
其次,昭勋阁反映了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在24位入选功臣中,文臣19人,武将5人,比例高达3.8:1。这一比例充分体现了南宋朝廷对文官的重视,也解释了为何岳飞虽为南宋名将,却未能入选昭勋阁。
第三,昭勋阁是功臣画像制度的延续与发展。 宋理宗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凌烟阁的举措,将这一制度发扬光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的功臣画像制度,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则是南宋的功臣画像制度,两者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功臣画像制度的完整体系。
第四,昭勋阁影响了后世功臣画像制度的建立。 宋代以后,功臣画像制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表彰功臣的重要方式。元代有"功臣庙",明代有"功臣庙"和"功臣祠",清代有"功臣祠"和"功臣庙"。这些制度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宋理宗建立的昭勋阁。
岳飞的缺席
昭勋阁的建立,也引发了关于岳飞为何未入选的讨论。岳飞作为南宋最负盛名的抗金英雄,与张浚、韩世忠并称"中兴四将",其战功之显赫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岳飞却未被列入昭勋阁。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
首先,岳飞的官职不够。 昭勋阁入选标准要求武将必须是相当于宰相一级别的大将。岳飞的官职是宣抚使,相当于今天集团军司令,而入选昭勋阁的曹彬、潘美、李继隆官至同平章事,曹玮官至签书枢密院事,韩世忠官至宣抚处置使、三镇节度使。岳飞的官职与入选标准存在差距。
其次,宋理宗顾及赵构的颜面。 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罪名处死的,赵构是南宋的开国君主,不能打他的脸。宋孝宗曾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可见岳飞的冤案在南宋皇室心中已成定局,宋理宗不愿因昭勋阁而否定赵构。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