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东风18”:西安两亏损药企官宣赴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01:14 2

摘要:6月下旬我们刊发《“县城老板”港股借壳:陕西开建15个“共享云仓”》之际,即注意到香港交易所推出了欢迎亏损企业上市的新板块——科企专线,并猜测“赴港上市”的热情有望迅速升温。

6月下旬我们刊发《“县城老板”港股借壳:陕西开建15个“共享云仓”》之际,即注意到香港交易所推出了欢迎亏损企业上市的新板块——科企专线,并猜测“赴港上市”的热情有望迅速升温。

前后数月间,西安连续出现大医集团及麦科奥特启程赴港的信息,最显著的特点是两家均属亏损状态,从而在事实上成为比肩内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港板探索,并为更多后来者打开新世界。

最先抛出赴港的是大医集团(2025年4月)。

这是西安的明星企业,实控人为陕西知名企业家刘海峰,主营“创新放射外科解决方案”,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拿下了7项全球首创,包括:全球第1台旋转聚焦头部伽玛刀、全球第1台体部伽玛刀、全球第1台X/γ射线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TAICHI RT)。

招股说明书显示,大医集团的产品是中国唯一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的大型医疗器械;在中国放射外科市场排名第一,2024年每10台售出的伽玛放射外科产品中有7台来自大医品牌。

行至2025年10月,麦科奥特宣布赴港,这是金融棒棒糖2020年即开始关注的创新类企业,其核心产品是双功能和多功能特异性多肽新分子实体药物,目前已成为多肽新药细分领域第1和心血管创新药物第1。

“不做跟随式创新”,是麦科奥特最大的特点。

在研究两家企业的过程中,从科创角度看,均出现了以下三大特征:

1:漫长的研发周期。

成立于2011年的大医集团,则是在2016年进入数字诊疗设备研发,直到2021年其CybeRay才通过美国FDA批准作为第二类医疗器械。与此类比,麦科奥特走过的路更加艰难。自2007年成立之后,于2011年正式启动创新药研发,直到2022年3月,其核心产品(MT1013注射液)才获准开展I期临床试验。截止目前,仍有17个项目处于“在研”状态。

显然,如此长期的研发是巨大的风险,尽管系规范性表达,两家企业仍然在招股说明书中都写下:我们可能无法成功开发及/营销相关产品。

2:巨大的资金消耗。

大医集团表示:2023年至2024年,其研发支出分别为0.97亿元、1.13亿元,其中核心产品耗去0.37亿元及0.42亿元。麦科奥特表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支出分别为0.87亿元、1.07亿元、0.4亿元。其中核心产品MT1013一项,即分别支出0.28亿元、0.66亿元及0.25亿元。

不难看出,两家企业在两年或半的时间里,都在研发上烧掉了2亿元!

3:鲜明的技术基因。

刘海峰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核物理系,后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秦山核电站负责项目管理。1998年下海至今,无论是早期的海通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海拓普科技总公司,还是2011年接手的大医集团,其实一直都与核物理相关。

麦科奥物的创始人王冰则同样专注,其出师于西安医科大学,2007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其夫人则同样深具医学背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所用即所学,可能就是坚定下来的信心源泉。

两家企业去香港,完全得益于科企专线的推出。

2025年5月6日,“科企专线”正式推出,法律依据是在《上市规则》中引入了18A及18C两个新章节,前者针对“生物科技企业”,后者倾向于“特专科技公司”,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三点。

其一:支持“尚未盈利或未达主板收入要求”。

其二: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保护初创企业技术信息)

其三:可以“实施AB股构架”(即不同投票权)。

其中第一条,恰是两家本土企业的现状。

左侧图片显示,大医集团在2023年至2024年度实现营收2.60亿元、2.64亿元,分别亏损0.69亿元及0.94亿元,麦科奥特自2023年起分别亏损1.9亿元、1.5亿元、0.94亿元及0.49亿元(2025上半年)。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这就是创新的必然特征。

仅有创新药物为9月29日一天之内就有百利天恒、贝达药业、长春高新、麦科奥特、微医、蓝纳成6家公司向港交所递表,海西新药过聆讯。板中设立了第五套标准。截止2025年6月,共计20家公司采用该标准上市,10家都带有药业、生物、疫苗等典型标签(1家为医疗机械),如此数量之众的群体中,在2024年实现盈利的只有5家。

关于香港科企专线的预期,信号自然是强烈的。

最首要的是香港已决心从旧经济转型新经济。

有统计显示,目前港交所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达278家企业,其中仅半导体、生物医药、软件服务这三大科技领域的企业数量就达121家,占比超过43%,“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已然登陆香港。

其次是大陆已经展现出了雄厚的资源优势。

仅在麦科奥特递表的当天,还有贝达药业、微医、百利天恒等5家公司宣布类似信息,使得排队的生物类公司数量达到30家。而截止9月底,已有中慧生物(02627.HK)、银诺医药(02591.HK)等近20家生物科技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

最后则是香港恢复了强大的融资供给能力。

据安永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目前已有40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额约140亿美元,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排在全球第1位。

在大医集团与麦科奥特官宣之际,很多读者会想起一个问题:港股过低的估值,进而对本土创投资本的收益产生担忧。

坦白说,在关注此次18东风之前,我们也是如此认知。但实际上,早已是换了人间。

最直接信号是IPO首日。

公开数据显示,银诺医药、中慧生物均获得超3000倍认购,上市首日股价也均翻倍,药捷安康超额认购高达3419倍,首日涨幅78.71%。如上种种,均扭转了此前创新药企“上市即破发”的窘境。

其次是累计涨幅。

瑞恩资本统计了香港7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相关表现,结果令人惊讶。有49家公司实现“年内涨幅翻倍”,涨幅在50%与100%间的公司有10家,涨幅为负的公司仅有9家!

这就意味着,仅从二级市场看(暂忽略一级市场泡沫),创投机构与认购者绝大多数都取得了相当收益。至于同样被创投机构所担心的流动性,有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4%。

在为港股窗口欢呼之际,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深知“创投生态”正在寻求闭环,在本次两家赴港企业的探索中,国有创投机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上图所示,省市母基金、陕西金控等均有出资,尤其是长安汇通调动旗下多支力量在大医集团中的持股比例接近7%,并获得了董事席位。

而如果从耐心角度出发,陕西金控旗下的高端装备基金自2019年进场,至今已坚守6年。同样在2019年,陕投集团旗下以君盈成长及新材料基金出资,成为首批国有创投资本的扮演者。

面对此一场景,我们电话咨询本土某创投机构,其谈及赴港上市时表示:过去如果被投企业说去香港,我肯定是很恼火的。但2025年不一样了,市场上多了两个选择,一是去并购,二是去香港,“我们的压力小多了”。

“但更重要的是,对于亏损状态而言,去香港或许更好。因为并购并不偏好此类标的,毕竟要对上市公司产生比较大的利润压力。因此通过在香港IPO的方式拿到资金,会让使用效率更高,也更加聚焦,对这一类企业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行文至此,我们再次提示:省内后备企业应更加积极地关注香港,除本文所述的生物科技公司之外,香港的18C对“硬科技企业”同样青睐有加。

在这一预期下,三达膜已启动了A+H,(详见《陕西再现A+H:“科创萌动”与“港股复兴”》)来自神木的煤炭物流服务提供商乾元微珂于2024年12月递表港交所,湄南高科于2025年5月与建行系机构签署赴港上市服务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金融棒棒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