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农商行何以成为红利低波“压舱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23:30 2

摘要:牛市潮涌之下,波动亦随之加剧。十月开盘,A股刚刚冲上3900点创下近十年新高,随即便因关税2.0的黑天鹅事件迎来了一波快速回调。震荡仍在持续,涨跌惊心动魄,这类行情中,投资者既需要追风的勇气,也更需要一份“压舱石”般的稳定感。红利低波资产,正在成为资产组合中不

文|李意安

牛市潮涌之下,波动亦随之加剧。十月开盘,A股刚刚冲上3900点创下近十年新高,随即便因关税2.0的黑天鹅事件迎来了一波快速回调。震荡仍在持续,涨跌惊心动魄,这类行情中,投资者既需要追风的勇气,也更需要一份“压舱石”般的稳定感。红利低波资产,正在成为资产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防御型配置。

银行板块历来是机构布局红利低波策略的重点方向。高分红、低估值与盈利稳健的银行标的尤其具备红利低波的配置价值。沪农商行成为此间一个重要典型。

截止今年6月底,沪农商行股息率达5.2%,据不完全统计,沪农商行目前已获得富国、景顺长城、天弘、鹏华、易方达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的认可,被旗下超过10只主流红利低波指数基金纳入持仓,成为机构配置稳健型金融资产的重要选择。

而这份市场认可,并非偶然。

在银行业整体受困于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增长乏力的处境之际,沪农商行自2021年上市以来,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高比例分红。这一底气,源自于其扎实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优化的资产结构以及深厚的区域经济根基,这些要素,共同铸就了其穿越经济周期的韧性。

01

高分红的底气

当行业普遍陷入息差收窄与资产质量焦虑之时,沪农商行自上市以来,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分红比例,而连续的高分红政策背后,最坚实的底气正是其充足的资本厚度。

截止6月底,沪农商行三项核心资本指标均大幅超过监管底线: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2%(较年初提升16bp)、一级资本充足率13.86%、资本充足率16.90%(较年初提升16bp),分别超出监管要求7.02、5.36和6.4个百分点。此外,336.55%的拨备覆盖率、3.26%的拨贷比在业内亦属顶尖水平。336.55%的拨备覆盖率远超150%的监管底线,比212%的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124个百分点;3.26%的拨贷比为监管要求水平2.5%的1.3倍,亦远高于2.8%的行业均值。

厚实的安全垫能有效抵御经济下行周期的冲击,从而为维持高分红政策提供坚实保障。

沪农商行本轮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2.41元,分红比例达到33.14%,而与这些优越的数据表现相比,其市净率却仅为0.62。低估值、高股息的组合,也是机构资金将其视作“压舱石”的重要逻辑。

而这些数据表现并非其短期业绩的偶然高光,而是得益于其深耕腹地长期构筑的经营韧性。

银行从事资金籴粜之业,无非是两大关键:开源与节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节流的重要性甚至更胜一筹。把握好风控防线成为各家银行的首要任务。

截至6月底,沪农商行不良率0.97%,依旧维持在行业的绝对低位,逾期率、不良生成率等前瞻指标均呈现改善趋势。再向前追溯,自2021年上市以来,其不良率始终稳定在1%以内。

不良率始终稳定在行业低位且各类前瞻性指标持续向好,不仅仅意味着其风险抵补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对其经营能力的信心。

高分红的可持续性系于持续的主动经营。“节流”固本之余,更需凭借“开源”破局。

面对息差收窄的行业共性挑战,沪农商行并未被动等待周期回暖,在优化负债成本、提升中收占比、强化费用管控等举措的同时,也在持续调整信贷结构,向科技金融、绿色产业、普惠小微等领域倾斜,既契合政策导向,也提升了资产收益的韧性。

在银行业整体承压的当下,长三角区域银行竞争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从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城农商行,各类金融主体之间,错位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定价能力、服务效率的比拼愈发激烈。沪农商行扎根上海七十余年,坐拥区位红利,却未止步于此。事实上,从过往几年的发展路径来看,沪农商行正通过一套独特的区位红利挖掘逻辑,悄然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身。

02

挖潜区位红利

2025年上半年,沪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134.4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上升0.38%;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增长6.69%。利润涨幅远超营收,看似背离的数据表现,折射了其内在模式正在经历的深层裂变。比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增长结构,这决定了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中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科创金融为例,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瞩目的科创高地。其产业迭代逻辑正在经历一轮逻辑切换:从传统基建转向研发驱动、从重资产投入转向轻智力密集。当多数银行仍在传统抵押贷款的框架内打转时,沪农商行早已将目光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片蓝海。

基于农商行服务小微、普惠的传统特色,沪农商行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延伸其内涵,通过区域产业图谱的精准匹配,发力科创金融。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规模在对公业务中占比接近25%,科技型企业客户数4624家,较上年末增长8.09%,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69.14亿元,增长6.62%,服务覆盖上海市22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超半数,以及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于科技赛道的转型源于对本地产业的深度理解——通过政府白名单、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工具,将传统风控难以覆盖的“轻资产”企业转化为可持续的客户群。

但区位红利的挖掘,远不止于资产端的调整。负债端的成本管控,同样是关键战场。

秉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科创、服务社区居民”的战略定位,沪农商行主动嵌入区域经济脉动。凭借全市108个乡镇实现全覆盖,以代发工资等关键业务为突破口,有效提升了客户黏性,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网点的渗透力。在此基础上,上半年,沪农商行将平均付息率降至1.57%,同比下降26个基点。

没有高息揽储的短期刺激,只有对本地零售客群的长期经营,这正是区域银行相较于全国性机构的差异化底气。

收入结构的悄然切换,则进一步放大了区位优势。

手续费收入虽仍承压,但投资收益同比大增44.6%,财富管理AUM稳步增长4%。这背后,是从传统结算业务向资产配置能力的跃迁。面对上海居民日益成熟的财富管理需求,沪农商行以“熟人服务+本地信任”为核心抓手,深刻洞察并精准对接市场,成功将这一软实力锻造为开拓非息收入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利导是区域银行在行业逆周期中构建反脆弱性的关键。区位红利的本质,不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于能否将地域特征转化为经营策略的支点。

沪农商行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挖潜”不是被动享受地域禀赋,而是主动融入产业变迁、深耕客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工程。当行业仍在规模与息差的困局中徘徊时,这种基于地域深度服务的“慢生意”,亦可成为穿越周期的快车道。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