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调查覆盖面不小,差不多抽了500万户,涉及大约1400万人。抽样是按户来算的——只要你家中有个户号被抽中,家里所有常住的人都得把信息填上。要填的东西看着多,其实都是基础项: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所属行业和职业、是否迁移流动、婚姻和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现场登记时间定为11月1日至11月30日。
这次调查覆盖面不小,差不多抽了500万户,涉及大约1400万人。抽样是按户来算的——只要你家中有个户号被抽中,家里所有常住的人都得把信息填上。要填的东西看着多,其实都是基础项: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所属行业和职业、是否迁移流动、婚姻和生育情况、死亡情况还有住房状况等。这些资料既用来核对,也方便后面做去重和分析。
登记有两种走法,同步进行。一种是调查员上门,用电子采集设备录入,可能是PAD也可能是智能手机;另一种是被调查人自己在网上填报。这样做是为了两头都照顾到:不会把不会上网或不方便出门的人漏掉,也给愿意在家里点几下就把事办完的人留路子。调查员是政府统计部门派出的,身份和资质有管理,现场登记时通常会有核验流程,便于监督和信任建立。
搞这次调查不是随便决定的。法规里有明确要求,《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在两次全面人口普查之间,在“5”尾的年份要做1%抽样调查。说白了,这是在两次大普查之间安个中期快照,看看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素质和居住条件这些核心指标有没有变。把这次的样本数据和前几次普查、抽样放一起比,对政策制定特别有用,像应对老龄化、调整教育资源、布置医疗和社保、制定人口发展战略这些,都需要更及时的底数。
这套调查题目设计很讲究:姓名和身份证号主要是用来核验、去重;性别和年龄能看出人口结构;民族和受教育程度反映群体特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揭示就业结构;迁移流动信息能看出人口往哪儿走;婚姻、生育和死亡数据关乎人口自然变动;住房信息体现城镇化和居住条件。这些一项项拼在一起,就能从宏观到微观看清楚变化的脉络,不是凭空猜测。
关于信息安全这块,公告里明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来走。统计机关有责任在采集、传输和存储环节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来保护个人资料,防止随意外泄。调查过程中会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数据不会被随便用来做别的事。这个是给大家一个制度上的保证。
操作流程上要注意的事也挺现实:国家统计局在17日把时间表、抽样规模、调查方式和信息保护等要求公布出来,接下来地方会有具体的通知,告诉被抽中家庭什么时候上门、网上填报的入口在哪儿。登记期就一个月,11月份之内要完成入户或网上登记。到时候被抽中的人按要求配合,提供真实信息,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前提。
对普通人来说,实务上有几个小贴士:如果你居住地有多人常年分居、离家在外工作或有短期迁移,登记时把常住与暂住的关系说清楚;身份证号和姓名要准确,这样才能去掉重复记录;如果愿意网上填报,留意官方公布的入口地址,别随便点来路不明的链接。地方社区或街道会配合做通知工作,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向所在社区或统计部门核实,别被假信息吓到。
这类抽样调查不像普查那么详尽,但样本量大,代表性强,能在两次普查之间提供趋势判断。对地方政府、医疗教育资源配置、科研机构等都有参考价值。接下来的几个月,相关组织会陆续细化安排,涉及的具体上门时间和网上填报入口会对外说明。被抽中的住户按要求配合,提供真实信息,是必要的配合动作。
来源:谈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