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东方神兽”国际首秀惊艳韩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9:42 2

摘要:10月14日至19日,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展演在韩国大邱盛大举行。中国长沙、韩国大邱、日本京都三座城市齐聚一堂,通过文化艺术共同探索和平与创意的纽带关系。中国文艺先锋导演李彦携其导演作品《洞庭幻境·刘湖生与麋鹿剧场》受邀参展,借助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媒体艺术手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龚香竹

10月14日至19日,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展演在韩国大邱盛大举行。中国长沙、韩国大邱、日本京都三座城市齐聚一堂,通过文化艺术共同探索和平与创意的纽带关系。中国文艺先锋导演李彦携其导演作品《洞庭幻境·刘湖生与麋鹿剧场》受邀参展,借助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媒体艺术手段,把观众引入几千公里外的洞庭湖,与神秘又可爱的“四不像”——麋鹿,来了一场东方生态文明之约,这也是本届展演中唯一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主题的媒体艺术作品。

2025东亚文化之都国际研讨会现场。

沉浸式观演,用媒体艺术讲好“东方神兽”的故事

“叮叮……”上课铃声响起。沉浸的声电光影,把观众带到1998年的一堂语文课上。翻开书本,主人公念起《诗经》里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伴随着鹿鸣,透过AR眼镜,观众眼前的教室化为蓊郁的森林和广袤的湖泊。轻灵的白色光线忽而聚拢,化出一只精灵般的麋鹿。它在洞庭湖绿色的怀抱里奔跑跳跃、觅食嬉戏。四季瞬息流转,麋鹿的形态也在随之变化……

10来分钟的展演,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畔“麋鹿回归”的故事。光影流转间,来自不同国家的城市代表观众仿佛亲身来到了洞庭湖畔。韩国艺术家徐尚彦观演后兴奋地表示:“整体体验非常酷。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多媒体、叙事与历史的融合非常吸引我!”

“此次展演使用的是由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混合现实叠加投影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方法及体验系统。”李彦介绍,他们系统利用360度融合拼接全息投影场景与混合现实的场景MR眼镜空间定位技术,一个既包含虚拟场景又融入实际全息投影环境的MR(混合现实)沉浸式立体多层叠加体验空间,并且在其剧场中首次创新研发了AR眼镜的多设备运营平台,能给观众带来虚实相生的奇妙视听体验。

主创团队在展演剧场与观众见面。

《洞庭幻境·刘湖生与麋鹿剧场》是中国首个AR多维空间剧场。它以洞庭湖畔“麋鹿回归”的真实事件为灵感,讲述了主人公刘湖生,通过学习而领悟到守护麋鹿的重要意义,最终救下重返洞庭湖的第一只麋鹿的故事。人与自然生灵在彼此召唤中建立起深刻联结,呈现出一段关于成长、守护与共生的动人篇章。

该剧主创团队表示,为了更贴合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观演习惯,也为了适应此次展演的小剧场,展演故事在原作《洞庭幻境·刘湖生与麋鹿剧场》的基础上做了节选和改编。

在6天的展演中,剧场共接待了各国交流的艺术家,以及本地媒体艺术的爱好者、观众、学生共600余人,每场爆满,好评不断。

“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节目,也是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与多国的专业观众交流,收获颇丰。他们连连赞叹中国的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何继续答好‘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两道‘融合命题’,我和团队还一直在思考、在探索。”李彦说。

与韩国大邱音乐艺术家现场交流。

文化+科技加持,多维度推动文明对话

芦苇扬花,鹿鸣呦呦,季节轮播,生生不息。

追求生态恢复、环境优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多元立体的展示和交流方式,多维度激发着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共鸣,推动不同文化在感知中深度对话。

此次《洞庭幻境·刘湖生与麋鹿剧场》的国际首秀,不仅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媒体艺术的成功融合,更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生态文明智慧,讲述了一段中外自然保护人士共同书写的传奇。

麋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中华文明还未开始,它们就在那儿,看先民们在洞庭湖畔升起了第一缕炊烟,造出了第一座城。墨子的典籍里提到了它,《山海经》里描绘着它,麋鹿解角更被视为冬季时令的标志;它是屈原的诗歌中“神人相恋”的见证者,先秦青铜器刻画出它顾盼生姿的神态……它们听过华夏文明完整的弦歌。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栖息地丧失、生态链断裂,麋鹿渐渐地在洞庭湖边、在华夏大地销声匿迹了。

1985年,我国重新引入麋鹿开展种群复壮工作。到今年,洞庭湖麋鹿种群增至近400头。洞庭湖的波纹里再次清晰地映出了麋鹿的身影,呦呦鹿鸣重新回荡在湖边的芦苇荡中。它的“回归”,是中外自然保护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象征着人类对物种保护共同的认知。

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议会音乐担当官Nikki MacRae看完展演后被麋鹿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很想去麋鹿栖息的洞庭湖看看!这部艺术作品实在引人入胜,我已经迷上了那片土地的历史。我的祖国也是一个重视根基与历史的地方,因此在两国之间我看到了诸多共鸣。这让我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感。”

十余年来,李彦带领团队持续深耕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表达,致力于用媒体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从湘西峡谷中的《德夯幻境》,到万亩竹林中的《竹海幻境》,从岳阳楼下的《今上岳阳楼》,再到洞庭湖博物馆内的《洞庭幻境》,团队持续打破剧场边界,因地制宜地将自然地貌、历史建筑、文博空间等,转化为“可进入、可沉浸、可共演”的文化体验场所。

近年来,我国文化出海成效显著,中国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此次展演给了导演团队许多新的思考——若要推动沉浸式文旅剧场走出国门,关键在于内容、技术、模式的相辅相成。他们表示,文化要走向世界,不能只依赖单一的内容输出或技术炫技,而需要构建“全球化与本土化”共生的合作生态。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结合不同国家的语言、审美与消费习惯,形成可持续的在地化表达,让沉浸式东方美学IP既能扎根中国,也能真正融入世界的文化生活。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