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常常藏身在我们以为的“小毛病”之后,尤其在头面部留下蛛丝马迹。如果你频繁出现单侧耳鸣、鼻出血、头痛或颈部肿块这些表现,别急着归咎于炎症或疲劳,它们可能正是鼻咽癌早期在敲门。
鼻子看似小器官,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尤其是当它背后的病变悄然关乎一个更隐秘、更凶险的角落时,症状就不再是简单的鼻塞或流涕那么无害。鼻咽癌,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陌生,但它并不遥远。
它常常藏身在我们以为的“小毛病”之后,尤其在头面部留下蛛丝马迹。如果你频繁出现单侧耳鸣、鼻出血、头痛或颈部肿块这些表现,别急着归咎于炎症或疲劳,它们可能正是鼻咽癌早期在敲门。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国家之一,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突出。
根据2023年发表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鼻咽癌的发病率在广东、广西等地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早期症状与常见上呼吸道疾病极易混淆,导致患者首次就诊时,已有超过60%为中晚期。
更严峻的是,鼻咽部位因解剖隐匿,极难通过常规体检手段早期发现,这也正是它被称为“沉默的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从“症状链条”倒推,四个表现最值得警惕。第一个是单侧持续性鼻塞,这不是普通感冒那种双侧交替、不痛不痒的鼻塞,而是长时间固定在一侧、伴随鼻腔分泌物颜色异常甚至带血丝的鼻塞。
第二个是反复鼻出血或血涕,尤其是在清晨洗鼻或擤鼻时偶尔看到的点状或条状血丝,这种情况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可能是鼻咽部黏膜糜烂或肿瘤侵犯小血管所致。
第三个信号更具迷惑性,那就是单侧耳闷或听力下降。这不是耳朵的问题,而是鼻咽肿瘤压迫咽鼓管开口,影响中耳通气,就像一个水管口被堵住,水流(即耳内气压)无法均衡,久而久之,耳鸣、闷胀、甚至中耳积液就会出现。
第四个表现是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它不像炎症那样疼痛明显,而是一个慢慢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的小包块,常在洗脸或剃须时无意触到。
这些症状之所以容易被忽略,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它们来得太“普通”了。
根据2024年《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布的多中心回顾研究,超过72%的鼻咽癌患者在初诊时被误诊为鼻炎、中耳炎或颈部淋巴结炎,平均误诊周期长达3个月。这段时间足够一个原位病灶演变为区域性侵袭,甚至远处转移。
再看一项2022年发表于《肿瘤学进展》的大数据回顾分析,研究者对比了早期与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发现I期患者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IV期则不足50%,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而在早期患者中,有超过85%是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鼻咽镜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这说明多数人并没有将早期症状与鼻咽癌联系起来。
为什么是鼻咽?这个部位为何如此容易“出事”?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鼻咽部处于鼻腔和咽喉的交界,地形复杂、血供丰富、淋巴系统发达,就像一个地势低洼、交通密集的地下通道,一旦出现异常细胞,就容易迅速传播。
加之其位置靠近颅底,晚期肿瘤极易上侵颅神经、下压咽喉,甚至波及眼眶和脑干,导致复视、吞咽困难、面部麻木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从高危因素来看,有些人确实更容易中招。比如有家族史的人,其风险是普通人的3到5倍;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尤其是腊肉、咸鱼等含有亚硝胺物质的食物,也被反复证实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指出,长期每周摄入2次以上腌制食品者,患鼻咽癌的相对风险增加了74%。感染某种叫做EB病毒的常见病毒,也是目前被公认与鼻咽癌关系最密切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既然这么难防,有没有靠谱的办法能早一步识别、早一步干预?有,而且是可以落地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症状时间轴记录,任何单侧鼻塞、耳鸣、出血如果持续超过4周未缓解,应主动就医,而不是反复自行滴鼻剂或吃抗生素。
第二步是定期进行鼻咽镜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生活在高发地区的中年人群,每年一次鼻咽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发现率。第三步是EB病毒抗体检测,这项血液检查虽然不能确诊癌症,但可作为风险评估工具,若EB病毒抗体滴度持续升高,应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
第四步是颈部自我触诊训练,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洗脸或洗澡时顺手摸摸颈部锁骨上方、下颌角后方是否有异常包块,尤其是无痛性、活动性差的结节,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第五步是强化高危饮食管理,不是简单地不吃咸鱼腊肉,而是要从源头上减少亚硝胺摄入,比如避免反复加热的剩菜、减少腌制食品频率、增加新鲜果蔬摄入以增强抗氧化防线。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是,鼻咽癌并非完全不可控,只是它太擅长藏身于“普通”之中。它不像肺癌那样有明确吸烟史,也不像胃癌那样有早期胃镜提示,它靠的是不断重复的小信号、边缘化的症状和患者对“没什么大不了”的固有认知。
防线的建立,不在医院,而在日常。在每一次耳鸣、每一次出血、每一次鼻塞时问自己一句:这次和上次一样吗?有没有更久、更重、更偏一边?
医学从不需要恐慌,但需要敏感。就像城市中的地下水渗漏,最早出现的不是洪水,而是某个角落反复潮湿的墙皮。当一个人开始留意这些“潮湿”的蛛丝马迹,疾病的进程也就多了一个被打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会.中国鼻咽癌流行病学及早诊早治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02):85-90.
[2]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鼻咽癌误诊分析及早期识别策略[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38(06):456-460.
[3]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饮食与鼻咽癌风险关联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1021-1027.
来源:周医师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