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人物曾晓东:迈向个人Agent的“产品科学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18:39 2

摘要:曾晓东站在公司门口迎接我们,在无界方舟充满设计感的全白系办公室里,我电脑正开着多年前刚认识他时新闻里的他的演讲照片,他笑着说这是“过劳肥”了30斤。很多场合里我都跟他有过不同角度、不同主题的交流,但这次访谈,也是我第一次从硕士阶段开始,了解他的思考和选择。

从澳门大学实验室走出的“技术人”到阿里十年磨练出的“产品科学家”,曾晓东带领无界方舟以实践不断拓展产品与创新的边界。

文丨Pioneer Lab

深秋的上海,梧桐叶在依旧温暖的风里打转。

曾晓东站在公司门口迎接我们,在无界方舟充满设计感的全白系办公室里,我电脑正开着多年前刚认识他时新闻里的他的演讲照片,他笑着说这是“过劳肥”了30斤。很多场合里我都跟他有过不同角度、不同主题的交流,但这次访谈,也是我第一次从硕士阶段开始,了解他的思考和选择。

这位从澳门大学实验室走出的技术人,用10年时间在阿里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科学”观,又在大模型的浪潮中选择创业。“先锋者是圆上的凸点——做不一样的事,突破后圆会变大。”这是曾晓东对“Pioneers先锋者”的定义。

从机器翻译的实验室起步,到阿里十年的产品打磨,再到选择创业奔向个人Agent的实践……他的每一步都在验证:好的产品,一定来自一版又一版的落地实践。

01

学术起点:“作为硕士生,我在顶刊ACL一年连中两篇论文”

2009年进入澳门大学计算机系时,自然语言处理还停留在统计机器翻译阶段,神经网络技术尚未普及。曾晓东选择加入黄辉导师的实验室,理由很直接:“对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感兴趣。”那时实验室不是独立团队,研究资源有限,但他说自己“如鱼得水”——作为硕士生在领域顶刊ACL一年连中两篇论文。

博士毕业,在看似“顺理成章”的选择面前,他犹豫了:“在学校里一直做研究,是我想要的吗?”他投了三份简历:苹果、阿里、唯品会。最终选阿里的原因很“特别”:“一家内地公司竟然设置了类似ICAC的部门,符合我的价值观。”我问他为什么打算体验“3-6”个月的“试验”最后呆了十年,他说,“感觉这家公司真的很好。”

02

阿里十年:逐渐成熟的极简产品观

在阿里的十年,是曾晓东从“后端”走向“台前”的十年,更是他实践把“技术”变成“产品”的十年。

进入阿里不到一年,他做的机器翻译系统成为“阿里十大算法”之一,获得破格晋升,他归因为自己“够积极”:主动承担了技术之外的事,比如项目宣讲、海报设计、跨部门的资源协调等。他说这都是因为他“没有功利心,也没想过晋升”。

第二年,转折点来了。

某一天,老板的老板找到他:“晓东,你愿不愿意跟我去支付宝?”

“是去做什么项目么?”

“不是,我们两个去做全新的事情。但是,需要放弃这次晋升机会。”

“好的,锋哥,你让我想想。”

他说,出去了一会他就又回来了:“锋哥,我跟你去。”

我问他没提提条件么?他说没有。

我问他放弃晋升机会,收入会差很多么?他说,“哦,那是差了很多很多的。”

就这样,他跟着“锋哥”去支付宝组建创新实验室,直接向鲁肃(时任蚂蚁集团CTO)汇报,在这里做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也让阿里这家巨无霸开始有了“硬件”。

“团队做过非常多的尝试,桌面机器人、VR眼镜、手机AR等等……直到发现在支付环节的商家们的一个关键痛点‘支付播报’(因为很多顾客扫码支付会逃单)。”十多个人的团队,在全国收集了2000多份的一手调研,打通从软件到硬件的各个环节,终于“支付宝盒”诞生,这款小小的音箱,一个月卖了600万台,自此他们在集团内也“立住脚”。2017年,由他带领团队实现的“无人超市”也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创新。

他说,一款产品要不要做,其实非常简单,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用户是谁?解决了他的什么问题?能否规模化?

03

创业:“想要抓住这个机会,组织模式必须变化”

2023年决定创业时,曾晓东的判断很清晰:想要拥抱这个机会,必须选择创业。与此同时,To B业务容易被外包,To C才有机会规模扩张。而AI应用的商业化,国内与海外有本质差异,区别于海外被广泛接受的订阅模式,国内更适合将软件能力硬件打包。

他把方向锁定为“个人化的Agent,且从AI硬件开始”。

创业的“凸点”是从“自己练模型”开始的。2024年,团队发现市面上没有能满足音视频灵活互动的多模态大模型,于是决定自己训练。我问他,市面上没有,难道心里不会“打鼓”么?他很兴奋地说,“不会,我们团队反而觉得是机会,以前我们做过硬件,个人化AI,第一个就是交互,所以我们决定自己训练模型。”

团队突击式的五个月的模型训练,同期还要推动软硬件产品的迭代,终于赶在2024年9月外滩大会推出的“阿奇”模型得到发布和现场反馈,“我们拿出了东西,让用户直接用,直接反馈交互体验,然后反馈之后我们就有底了。”现场反馈来看,最好的是小孩群体。“人生当中第一个的个性化AI产品,可能就是长这个样子。”

04

硬件“奇多多”落地:科技变成“能摸到的成果”

今年9月的外滩大会上,国内首款基于“端到端实时多模态互动模型”的AI互动机器人“无界方舟AI硬件产品‘奇多多’”发布,在京东首发销售后一周销量破万,眼下团队开始要面对新的挑战是“产量的压力”,同时,也在布局海外市场的机会。

大厂的训练,让整个团队都紧扣“商业思维”,对于想做AI硬件的团队,曾晓东的建议很直接:“没有供应链对接经验别做,团队至少要有一项绝对优势,无论是在研发、品牌或运营端有优势,对硬件周期有敬畏。”

关于自己的经验分享,采访期间他都毫无保留。

“这个可以聊么?”

“可以可以,没问题。”

“AI硬件的机会你怎么看?”

“如果本身还需要融资去养活自己的,而且融资体量还没有到一定水位的,我不建议去进入到硬件赛道。我是这么来看的,2016年到2017年是天猫精灵带起来过一个小高峰,也是因为有了神经网络AI比之前更好了,那一波你会看到有很多的新型的硬件出来。眼下这一波,我的判断是2025年到2027年可能会是一个高峰,因为这波AI的发展,让人机交互更加顺畅了,所以它的形态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但是现在还没有收敛,还处于这个产业的早期,产品迭代的速度我觉得机会非常大,远比软件的要大。”

05

创业两年:“最开始的10家投资人是让我信心受挫的”

今年7月,无界方舟宣布连续完成Pre-A & Pre-A+两轮亿元级别融资。

“我出来正式开始融资的时候,大模型公司的融资高峰已过。当时为了省飞机费,都是坐浦东最晚的那班飞机,300多块钱,真的很省。投资协议还是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出来的,我记得非常清楚,盖章盖得手都抽筋了。”他无奈但是微笑着揶揄自己。他说创业的经历,让他开始调整自己的性格,最主要的收获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

提到给一些技术背景想要出来创业的人一些建议,他说“有没有大厂工作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到底要不要去理解商业。有一些问题从一个纯技术视角去看跟你带着商业思维去看完全两个概念。还有一点,创业就是重新开始,你得慢慢学,很多坑你得踩。”

他认为,当交互、记忆、技能三大难题逐步解决,个人化AI的理想形态将是“以强AI为核心,融合多形态设备(手机、穿戴式硬件),整合碎片信息的‘第二大脑’”,从模型的能力来看,下一步就是继续打磨“个人化AI”的交互与记忆能力,让AI从“被动执行指令”转向“主动辅助用户”。

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向门口,“比如这个时候,他就应该提示我,你们觉得这个房间太冷了,我应该去调整下温度。”说完,按下了空调的按钮。

“个人化AI应该是always on的,想做到最后我理想的形态,就要通过一个个无界方舟的产品去落地。”

06

何谓先锋者?

“做先锋者或者做创新,就好像在一个圆上做了一个‘凸点’,然后圆的面积就变大了。先锋者就是要做不一样的事、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质疑、但是也要坚持。”这是曾晓东对先锋者的定义。

我们形容他为“产品科学家”,他微笑着点点头“还是准确的”。

聊起产品和成就时,他总是眼神笃定充满自信。说起人生选择与挑战,他举的例子总是各种“小确幸”与“神奇”。让他同样用三句话形容自己,他笑着说,“嗯,一个年纪不小但是一个很年轻的创业者,一个很典型的INTJ,努力做好一个丈夫一个奶爸。”

下午五点半,采访结束。曾晓东送我们到电梯口,手里还握着手机飞速回复着因为采访耽误的信息。待电梯门缓缓打开时,他跟我们微笑着挥了挥手。他留出了一下午的时间接待我们,祝这位年轻的“产品科学家”早日实现自己的先锋理想。(先峰乐谱Pioneer Lab是一家以赋能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服务机构,团队成员参与过多项国际人才网络搭建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刻理解创新人物与机构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FT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