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突破!国产“GOLP”方案使EFS翻倍 | 2025 ESMO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8:17 2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A)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对于可手术切除但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即便接受手术,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传统辅助化疗的获益有限,临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肝内胆管癌(iCCA)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对于可手术切除但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即便接受手术,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传统辅助化疗的获益有限,临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当地时间10月20日08:53,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胃肠肿瘤(上消化道)”迷你口头报告专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施国明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报告了随机II-III期临床研究(ZSAB-neoGOLP)的中期分析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GOLP”方案(特瑞普利单抗+仑伐替尼+GEMOX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可切除高危iCCA的疗效与安全性。

图:研究标题/现场图片

研究设计:直击术后高复发难题

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临床研究。研究纳入的是具有高危复发特征的、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符合条件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新辅助治疗组术前接受3个周期的GEMOX化疗、9周的仑伐替尼(8mg)以及3个剂次的特瑞普利单抗,随后进行手术;对照组则直接进行传统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在根治性切除后均接受8个周期的卡培他滨辅助化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

图:研究设计

亮眼结果:EFS实现翻倍,病理缓解从无到有

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数据,共有178例患者入组(新辅助组88例,对照组90例)。在中位随访16.9个月进行的预设中期分析中,结果令人振奋:

新辅助治疗组的中位EFS达到18.0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个月,意味着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2%(风险比 HR=0.48; 95% CI 0.31-0.74; p=0.0006)。

图:EFS结果

尽管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成熟,但新辅助组已显示出明显的获益趋势(中位OS:未达到 vs 31.4个月;HR=0.43)。

图:OS结果

新辅助治疗带来了深刻的肿瘤退缩。新辅助组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高达19.3%,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达到4.5%,而对照组两者均为0,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新辅助组的R0切除率(切缘阴性)达到95.5%,与对照组(93.3%)相当,表明术前治疗并未增加手术难度,反而可能有助于实现更彻底的切除。

安全性概况:整体可控,为临床应用提供保障

在新辅助治疗期间,92%的患者出现了所有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但≥3级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4%,整体安全谱可控,与方案中各药物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未发现新的非预期安全信号。

图:安全性结果

ZSAB-neoGOLP研究显示,对于可切除高危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前采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及GEMOX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将中位EFS延长一倍以上,疗效卓越。

总结与展望

施国明教授在汇报总结中指出:“ZSAB-neoGOLP研究的中期分析表明,对于可切除的高危肝内胆管癌患者,在标准手术前采用‘GOLP’新辅助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延长EFS,并诱导可观的病理学缓解,且安全性可控。这为改变该类患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施教授的报告结束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是对一项卓越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学者在胆道恶性肿瘤这一“癌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祝贺与赞赏。该研究成功地将“免疫+靶向+化疗”这一组合前移至围手术期,标志着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正式迈入新辅助时代,为众多面临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新希望。

参考文献:

[1]Guoming Shi et al.Neoadjuvant Toripalimab Plus Lenvatinib and GEMOX in Resectable, High-Risk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2025ESMO,LBA11.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