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如一位沉静的拾穗者,在历史的田野里躬身耕耘,研究、征集、收藏了跨越近一个世纪(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老物件2000余件、图书资料五万余册。
成立于2017年的老昆明杂书馆亦是这样的存在。八载光阴,绝非一日之功。
它如一位沉静的拾穗者,在历史的田野里躬身耕耘,研究、征集、收藏了跨越近一个世纪(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老物件2000余件、图书资料五万余册。
从厚重的档案文献到趣味的民间杂谈,从泛黄的图书到带着时代印记的报纸杂志,其中还包括一批与西南联大有关的书籍、书信、公函、手札、手稿、徽章。如今,这里从一个默默耕耘的收藏地,成长为研究昆明、读懂昆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宝库。
杂书馆的“杂”远不止于书
走进杂书馆,你会发现,除了从故纸堆里“捡”出的万余册古旧书籍,还有千余件生活类老物件,通过它们,你似乎能看到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爷爷奶奶的“四大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购物券、昆明搪瓷厂生产的日月牌搪瓷盆......还有那标志性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它们是家庭的荣耀,是岁月的见证。
●爸爸妈妈的青春
着天线的老式电视机、蹿红的卡带录音机、邓丽君的歌声和迪斯科的节奏……这些是改革开放初期,涌动在新潮青年血液里的新鲜与雀跃。
●我们的童年角落
儿时躲猫猫的大衣柜、学生时代的老课桌、写满乘法口诀的铁皮文具盒、夏夜的蒲扇、光荣之家的搪瓷杯……每一样物品,都串起了一段回不去的纯真年代。
图源:小红书@ADIDU
图书文献、档案报刊、生活物件......这里“杂”得生动,“杂”得丰富,每一件物品都被小心珍藏。
杂书馆有个规矩:这里的书籍不售不借。它们守护的不仅是书,更是无数人托付于此的信任和记忆。
焕新归来
静候每一位“回家”的读书人
从龙泉古镇到大观文创基地,从金菊路再到如今的棕树营,杂书馆的搬迁路走得不易。
“我们有一半时间,都在和书本物件一起‘搬家’。”在戈捍的调侃背后,或许能明白,这份纯粹的热爱,如同种子,几经辗转,依旧会在某个地方生根发芽。
●正在“复活”的百年报纸墙
这两天,搬迁至西山区棕树营街道的老昆明杂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据介绍,新的杂书馆布局更为合理,不同展区从不同角度还原20世纪的昆明风物,给前来参观的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和体验感。
站在那面“百年报纸墙”前,戈捍正和几位志愿者,做最后调试。
这是一面会“说话”的墙。从上世纪初的《滇声报》到几十年前的《云南日报》,泛黄的新闻纸上,铅字记录的不仅是旧闻,更是这座城的呼吸与心跳。
“我们不想它只是静态的陈列,”戈捍说,“将来,我们想在这里办读报会,让老人们来讲讲报纸背后的真实故事。”
●飘荡茶香与故事的“滇味老茶室”
穿过书墙,是初现雏形的“滇味老茶室区”。几把老旧的藤椅,一套斑驳的茶具,已悄然就位。
在一把藤椅上坐下,仿佛已能闻到未来这里将飘荡的茶香。馆长说,以后这里不单是喝茶,杂书馆还会请一些“老昆明”来这里摆“龙门阵”,讲护国路的老样子,讲翠湖的海鸥哪年最先来。话匣子一打开,旧时光就回来了。
这或许就是“杂书馆”的魂——它不仅是书的安放地,更是生活记忆的活态场域。它的“杂”,杂在四海八方的知识,也杂在昆明城里一餐一饭的地道风味,和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印记。
●藏满惊喜的露天庭院
最让人期待的,是那处藏满惊喜的露天庭院,将是这份“杂”最生动的延伸。
阳光、清风、书页,咖啡,以及未来不定期举办的露天老电影、民谣音乐会......
动静结合,新旧交融。这个庭院,将是杂书馆送给所有访客的一份“隐藏礼物”,让静态的历史与鲜活的生活在此自然而然地相遇。
找个时间,不妨暂时告别快节奏的互联网世界,走进老昆明杂书馆,来这里,闻一闻故纸堆的墨香,摸一摸老物件的温度,听一听这座城市往昔的呼吸。
老昆明杂书馆
新店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派出所旁
温馨提示:老昆明杂书馆的新店仍在最后打理中,部分区域暂未开放
具体开放时间,敬请关注!
昆明西山发布
来源:昆明西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