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这边周日刚官宣,哈马斯周六放回来的两名遇难人质里,有一个身份彻底定了54岁的罗南・恩格尔,他的遗体已经运回以色列了。
以色列这边周日刚官宣,哈马斯周六放回来的两名遇难人质里,有一个身份彻底定了54岁的罗南・恩格尔,他的遗体已经运回以色列了。
这事看着只是一条身份确认的消息,其实背后牵扯着大半年的等待、一家人的创伤,还有巴以停火协议落实的真实难题。
官方这次反应挺及时的,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第一时间就发了声明。
声明里说,以军早就把恩格尔的情况告诉了他家人,身份确认工作也做完了,现在就等着给恩格尔办后事。
还强调说,以色列政府肯定把人质这事放在最前面,要把所有遇难人质的遗体都接回来,让他们在家乡安息。
这话听着挺坚定,但我总觉得,这份坚定背后,藏着不少无奈毕竟从恩格尔被绑到现在,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恩格尔老家在尼尔奥兹基布兹,这个社区在以色列南部,2023年10月7日那回冲突里被打得不轻。
那天恩格尔正在家里,就被哈马斯的人带走了,之后没多久就没了性命,遗体还被运到了加沙。
本来2023年12月1日,以军就已经确认恩格尔不在了,可那会儿局势太乱,想把遗体接回来根本没可能。
这次能把遗体运回来,也算赶在停火的机会里,但过程一点都不顺利。
加沙那地方打了这么久,到处都是塌了的房子,一开始压根没找到恩格尔的遗体。
我当时还想,这要是一直找不到,刚稳住的停火会不会又破了?还好后来多方协调了半天,终于把遗体找着了。
现在想想,废墟里找一具遗体,跟大海捞针也差不多,能成真是不容易。
恩格尔这家人,在这次冲突里真是遭了大罪。
他老婆卡琳娜,还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米卡和尤瓦尔,当初冲突爆发时躲进了安全屋,结果还是被绑走了。
不过比起恩格尔,他家人还算幸运第一次巴以停火的时候,卡琳娜和孩子就被放回来了。
现在一家人终于能等着恩格尔“回家”,但这种团聚,少了一个人,怎么想都觉得沉重。
本来想只说恩格尔被绑架、遗体归国这些事,但后来发现,他生前做的那些事,更能让人明白这场冲突对普通人的伤害有多大。
恩格尔不只是个普通人,他还是个摄影记者,平时就爱拍点生活里的事、社会上的事,把身边的故事记录下来。
更难得的是,他还长期做公益,在红大卫盾会MADA当志愿救护车司机。
红大卫盾会可不是小组织,它相当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地区的红十字会,平时要管紧急救援、医疗支援这些活儿。
恩格尔开救护车的时候,肯定帮过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他没了,红大卫盾会也发了声明悼念他,还有尼尔奥兹基布兹的居民,自发在人质广场摆他的照片。
你想啊,一个能靠镜头记录温暖、靠方向盘传递帮助的人,最后却成了冲突的牺牲品,谁看了能不惋惜?
其实恩格尔的遗体能运回来,也是美国斡旋的那版巴以停火协议里的一部分。
协议里说,哈马斯得把所有人质和遇难者遗体都交回来。
到现在为止,哈马斯已经还了20个活着的人质,还有12个遇难者的遗体,恩格尔就是这12个里的一个。
协议还规定,哈马斯得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周一上午9点前,把所有人质都交完。
但哈马斯这边也有难处,加沙那么多废墟,想把剩下的遇难者遗体都找着,确实不容易。
他们说需要更多时间,还得要技术支持,才能把遗体安全完整地找回来、交出去。
如此看来,停火协议签了只是第一步,真要落实好,不光得两边有诚意,还得解决这些现实里的麻烦。
毕竟废墟不会自己消失,找遗体也不能靠急,每一步都得慢慢来。
我之前总觉得停火协议一签,很多问题就能解决,但看了恩格尔的事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从他被绑、死亡,到遗体被卡在加沙,再到最后好不容易运回来,这每一步都透着难。
更别说还有其他遇难者的遗体没回来,他们的家人还在等着。
毫无疑问,恩格尔的故事不是个例。
他用镜头记录过和平,用救护车守护过生命,最后却没能躲过冲突的伤害。
他的家人虽然团聚了,但这份团聚里永远少了一块。
现在再看巴以局势,停火不光是停了炮火,更得把这些像恩格尔一样的平民的事解决好让该回家的“回家”,让该安息的安息。
不然停火也只是暂时的,那些没解决的痛苦,早晚还会变成新的问题。
搞不清未来巴以这边还会有多少波折,但至少从恩格尔的事里能明白,不管是谈判还是停火,都得把人放在最前面。
毕竟再宏大的协议,也抵不过一个家庭的等待,抵不过一条生命的重量。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