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道来自南京的手令,字不多,意思很明确——必须转头去救黄维兵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8年冬天,淮海战场上,杜聿明接到了一封电令。
那是一道来自南京的手令,字不多,意思很明确——必须转头去救黄维兵团。
那时候,杜部正准备撤退。
情况已经很危险了,再强行转向,就等于把整支部队往火海里送。
可命令来自最高层。
蒋介石亲自签发的。
这种时候,谁敢不听?
杜聿明犹豫了一夜,最后还是照办了。
他知道,这一转,可能就回不来了。
几天后,陈官庄一带,杜部被彻底围住。
弹尽粮绝,无法突围。
成建制被俘。
那一战,黄维没救出来,反而搭进去了整整一个兵团。
几十万人,几乎一夜之间从战场上消失。
这事儿不是个孤例。
只是它太典型。
也太刺眼。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蒋介石的军事履历,其实看起来还不错。
他早年在日本陆军学校受过训,也在保定学堂读过炮兵科。
回来后赶上辛亥革命,后来又在黄埔军校当了校长。
那会儿,能做到这一步的,没几个。
黄埔军校一开始的设想,是要办成中国版的“红军学院”。
蒋介石也确实下了功夫。
他参考了苏联顾问的建议,还吸收了不少日本的军事管理经验。
前几年,黄埔出来的学生确实有点硬气。
像陈赓、林彪、杜聿明、张灵甫,都是那个体系里走出来的。
可是,纸面上的功夫和战场上的指挥,不是一回事。
尤其到了后期,蒋介石越来越喜欢亲自下命令。
越是关键的时候,他越不信别人。
很多将领都知道,前方打得正急呢,后方一封电报过来,整个部署就得推翻重来。
时间一长,大家都怕了。
不敢主动。
只等命令。
这是一种慢性的失败。
谁都看得出来,只是没人敢说。
白崇禧算是个例外。
他是广西人,黄埔系元老,跟蒋介石共事多年。
一次私下谈话时,他说了句狠话:“他这人,最多也就能当个步兵排长。”
话说得不客气。
但他说完也没再解释。
因为在他心里,这已经是最温和的说法了。
白崇禧不是轻易批评人的。
他自己是个有章法的指挥官,早年北伐、平定两广,战绩都不错。
他对战场调度很讲究,讲究灵活、机动。
而蒋介石那套,是死板的命令体系。
一层一层,像绳子一样把前线捆住。
这种矛盾,其实从北伐后期就开始显现了。
到抗战时期问题更大。
比如说,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
蒋介石调动几十万大军围堵。
部署很细,防线严密。
他甚至亲自赶到贵阳,准备亲眼见证“最后一击”。
可没想到,红军四渡赤水,反复穿插,把整个国军阵线耍得团团转。
最后毛泽东带着主力跳出包围圈,直奔陕北。
蒋介石在贵阳待了三天,气得一句话也没说。
他手下的人后来回忆,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地图前,连烟都没点,就那样看着。
他不是不想赢。
他是真的很想赢。
只是他太相信“部署”和“命令”,太不信“现场”和“变通”。
后来,周恩来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被问到对蒋介石的看法。
他的回答很克制:“如果说他是个战略家,或许勉强。
但作为战术家,他是个外行。”
这话听起来客气,实则很重。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手下的兵力一度超过400万。
装备精良,补给齐全。
可是真正能打仗的将领越来越少。
不是没人,而是不能用。
用的,都是“自己人”。
像胡宗南,大学毕业,是黄埔嫡系。
但战场上屡战屡败。
有一次,他甚至伪造战果,让部下乔装成解放军俘虏,拍照报功。
结果被揭穿。
按说这种事儿,早该军法处置。
可蒋介石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一句。
这种“护短”在军中反响很坏。
很多真正有本事的将领,被排挤,被冷落。
兵权慢慢集中到几个“亲信”手里。
可惜,这些人,不是不会打仗,就是不敢打仗。
蒋介石晚年在台湾写日记,列了自己失败的十大原因。
头一条就是“指挥失当”。
他说:“我喜用亲信,误人误己。”
这句话是他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历史的。
他还提到一点——“部队派系林立,无法统一调度。”当时的国军,分为蒋、冯、阎、李、张五大系。
各自带兵,各自防区。
大仗靠配合,小仗靠争功。
一旦出事,就互相推锅。
1947年,国防部内部曾拟定一份作战调整建议,建议打破派系界限,统一编组。
蒋介石看完,只说了一句:“时机未到。”
也就是这一句,把整个调整计划搁置了。
其实那会儿,时机早就到了。
只是他不愿放权。
战后,有人统计过国军的兵力损失。1946年到1949年,三年时间,约有320万人伤亡或被俘。
装备损失几乎全线崩溃。
到1949年底,能调动的部队只剩下不到20万人。
同年12月,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今日之败,非因敌强,而自我不整。”
这是他极少的反思之一。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亲自指挥过一场战役。
参考资料:
李敖,《蒋介石研究》,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杜聿明,《淮海战役亲历记》,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白崇禧,《白崇禧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周恩来口述,埃德加·斯诺采访,《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
蒋经国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国史馆,1978年。
来源:赤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