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点,在“活力校园推广大使”丁建霞的直播间便可见一斑。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她又聊到晚上11点,一百多位关心体育教育的同仁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等待她的分享。丁建霞常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直播,一方面分享她参与“活力校园”项目的所见所感,一方面也会帮助年轻体
“世界这本书,我又多翻了一页”,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的吕瑞华在落地英国之后这样写道。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街小学的丁建霞也感叹,“从上海到伦敦,地图上的一条线段,即将成为我脚下的路”。
这一点,在“活力校园推广大使”丁建霞的直播间便可见一斑。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她又聊到晚上11点,一百多位关心体育教育的同仁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等待她的分享。丁建霞常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直播,一方面分享她参与“活力校园”项目的所见所感,一方面也会帮助年轻体育教师或准备成为体育教师的学生,分享她的实践经验,传递“活力校园”建设理念。“目前围绕体育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赋能的公益项目中,‘活力校园’是冲在很靠前位置的”,一位多次受邀参与过“活力校园”活动的公益项目评估专家谈到。在他看来,这一项目所形成的生态对于体育老师的影响是直接且客观的,“我跟很多老师深入地交流过,从硬件到理念,从教学方法到业务交流,受益的老师们往往潜移默化被项目所影响,并直接作用于他的教学工作,对学生乃至整个校园的体育教育微生态带来循环引擎。”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吴键看来,这个生态,具有创新、开放、包容特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体育老师参与其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把很多好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职业能力。同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校长、教研员关注“活力校园”这个项目。他们的参与,让整个生态更加立体、完整。从发展、共赢的角度看,这对提高国家的体育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对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诸多受访老师也认为,这一由公益行动推动形成的生态,对于更多随着时代发展而涌现的深层次问题,有着前瞻性的价值。以“多方协作的网络化治理”和“自组织的持续进化”两个理论视角为基础,“形成好生态”的深层意涵在于构建“政府定规-学校实施-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维联动机制,这种生态构建不是静态的“资源拼盘”,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内生动力,形成“飞轮效应”——参与越深,收获越大,生态越强,影响越远。“我要把good idea直接带回去,融入进我的课堂里,甚至带到整个体育科组,让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生态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徐世尧向大家表示。“我心目中的体育老师形象就是,不仅会教体育也会教好做人的、能量无穷大的老师”,丁建霞也表示,“这个能量不仅要带给我的学生,也可以带给我的家人、朋友,让更多人爱上运动。”当以项目为生态枢纽的多元主体形成共振,单个案例便会产生涟漪效应。活力校园的真正担当,在于它让教育者们相信:体育教育革新始于每一次蹲下交流的平等,源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成于师生彼此成就的生态。最后,这种担当通过无数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躬身实践,写进每个孩子的记忆与发展里,持续影响她们的整个人生。 来源:晓晓做体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