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省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战略,特别是强调“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浪潮下,在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一场关于文化、艺术与在地产业的奇妙化学反应正在悄然发生。一边是承载着百年非遗记忆的文创企业“小热昏”,以其标志性的梨膏糖而闻名;另一边,是身负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康佳宁
在浙江省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战略,特别是强调“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浪潮下,在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一场关于文化、艺术与在地产业的奇妙化学反应正在悄然发生。一边是承载着百年非遗记忆的文创企业“小热昏”,以其标志性的梨膏糖而闻名;另一边,是身负“文化特派员”使命的小提琴专业博士陆卓瑜,以其精湛的琴艺与深厚的艺术修养下沉基层。二者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在新时代文化振兴的蓝图下,一场由科技赋能、精心策划的“跨界协奏”。他们共同推出的——内含文化特派员演奏小提琴作品的定制版蜜梨棒棒糖,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个可品尝、可聆听的文化符号,为鸬鸟镇的文创产业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成为浙江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文化特派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度实践
对于这位小提琴博士而言,被选派为鸬鸟镇的文化特派员,意味着职责的转变与深化。她带来的不仅是高水平的演奏技艺,更是一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感。“我们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初到鸬鸟,她思考的是如何让艺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与地方文化基因深度融合,催生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产业新芽。
“艺术不能是悬浮在空中的楼阁。作为文化特派员,我的使命是找到古典音乐与鸬鸟本土文化的情感连接点,让它变得可感知、可体验、可分享。”在深入了解鸬鸟的风土人情后,她注意到了“小热昏”这家充满活力的文创企业。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能否借助科技的力量,将转瞬即逝的琴声,像蜜梨的香甜一样,被“封装”起来,成为一种可以带走的“鸬鸟记忆”?
这一想法,正是文化特派员工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关键一跃。她不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共创者。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改编了一首《我们都是鸬鸟追梦人》,小提琴的悠扬和鸬鸟农创客的歌声描绘出鸬鸟的青山绿水与梨园的丰收喜悦,成为了本次合作最核心的“文化芯片”。
“这段音乐,是我写给鸬鸟的‘情书’。” 陆卓瑜动情地表示,“通过这款棒棒糖,我希望每一位品尝者,在享受蜜梨清甜的同时,能用耳朵‘看见’鸬鸟的青山绿水,用心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艺术脉搏,将艺术从可听的‘奢侈品’,变为可感、可尝的‘日常品’,真正实现艺术赋能乡村。”
文创企业“小热昏”:跨界融合,让地方特产“声”入人心
对于“小热昏”而言,与文化特派员的合作,是一次品牌升级与价值重塑的绝佳机遇。作为一家深植于地方的文化企业,“小热昏”一直致力于让鸬鸟蜜梨“活”起来,从农产品变为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商品。然而,如何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更强的文化辨识度和情感黏性,是他们持续探索的课题。
当文化特派员提出“音乐棒棒糖”的构想时,“小热昏”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小热昏的负责人兴奋地表示,“以前我们的产品主打味觉和视觉,现在,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引入了听觉,打造了一种立体的、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技术实现是另一大挑战。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二维码,而是创新性地引入了骨传导芯片技术。消费者只需将棒棒糖含在口中,通过骨骼的震动,音乐便能清晰地在耳内回荡,营造出一种“此音只应口中有”的私密聆听体验。这颗小小的棒棒糖,因此变成了一个承载着地方风物与高雅艺术的移动“音乐盒”。这正是科技将抽象文化变得可感、可触的魅力所在,完美诠释了“文化+科技”如何为传统产业赋能,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价值。
这款定制版“音乐蜜梨棒棒糖”的问世,是文化特派员制度与市场创新主体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下成功对接的典范。文化特派员陆卓瑜将个人专业能力,通过科技的桥梁,转化为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资源,为其他艺术类特派员提供了“文化+科技”赋能乡村的可行路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成为了可收藏的“音乐艺术”文创礼品,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也为省内其他文创企业提供了“小切口、大创新”的发展思路。
这颗会“唱歌”的棒棒糖,已然成为鸬鸟镇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它巧妙地串联起了鸬鸟的物产、文化企业与高端艺术人才,形成了一个“以文促产、以产彰文”的良性循环。在鸬鸟,创新正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让艺术在与产业的交融中,焕发出助力乡村振兴的蓬勃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