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野车在海拔3200米的山路上颠簸前行,高原的寒风顺着车窗缝隙钻进来,将下乡的路映衬得愈发冷清。这是江苏援青法官周万春4个月来再熟悉不过的路途。
矛盾调解
深入基层
越野车在海拔3200米的山路上颠簸前行,高原的寒风顺着车窗缝隙钻进来,将下乡的路映衬得愈发冷清。这是江苏援青法官周万春4个月来再熟悉不过的路途。
从江南水乡到高原牧区,作为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院长助理、审判委员会委员,周万春已在这条跨越千里的援青路上往返数十次,将司法的温度播撒在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初抵高原:
在缺氧环境中扎下“履职根”
6月5日,周万春第一次踏上海南州共和县的土地,剧烈的高原反应给了他“见面礼”:胸闷气短、说话费力,连续多晚难以入眠。顾不上休息,他连夜梳理出援青职责清单——协助审判管理、指导刑事和行政审判、参与民事案件审理……
法律援青作为国家对口支援战略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自2009年开展以来,江苏省三级人民法院已与西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青海省的6家受援中级人民法院、30个基层人民法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周万春是第13批援青干部中的一员。
“在高原,‘履职’二字多了几分重量。”周万春很快摸清了高原司法的特殊性:海南州地广人稀,最远的乡镇距人民法院超百公里,法官仅送达案件就要耗上一天时间;当地农牧民群众法律意识较为薄弱,找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代理诉讼的比例仅为10%,遇上语言不通的群众,简单的案情询问都要反复沟通很久。更难的是,高寒缺氧的环境让办案法官常常顶着头痛、心慌等不适,也让个案司法资源的消耗是平原地区的几倍。
面对这些挑战,周万春迎难而上。他利用空闲时间,深入草原牧区,走进需要帮助的牧民帐篷中,倾听他们的诉求,做好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当地人民法院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
深耕牧区:
让司法温情跨越语言与山路
在周万春的援青日记里,记录着一场持续10个小时的汉藏双语庭审。
被告人是当地牧民,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法庭特意安排了翻译、双语法官助理和双语辩护人。
作为合议庭成员,周万春每问一句话都要等翻译传达,确认被告人理解后才继续,法庭辩论时,他刻意放慢节奏,生怕语言障碍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中途休息时,他端起水杯才发现喉咙干得发不出声,而窗外的太阳早已西斜。
“直到被告人在辩护词上按手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高原司法的意义。”周万春对记者说,“那不仅是法律程序的完成,更是跨越语言的信任传递。”
这种感悟,在他深入海南州同德县草原调研时愈发强烈。一位牧民老人紧握着他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法官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心里踏实。”那天草原的风很大,老人的藏袍被吹得猎猎作响,但这句话却像暖流,让周万春在日记里写下:“这是比任何勋章都重的责任。”
与此同时,为快速融入工作,周万春成了基层人民法院里最“忙”的人。
法官们拿着疑难案卷来请教,他拆解思路;遇到复杂案件,就组织合议庭集中研讨;发现当地法官缺乏同类案件处理经验,他立刻拨通江苏省原单位同事的视频电话,搭建起两地法官线上交流的“云桥梁”。
共和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总说:“周法官的手机就像‘法律知识库’,随时帮助我们对接江苏的先进经验。”
留下“干货”:
让江苏经验扎根高原
“援青不是‘走过场’,得把真本事留下。”接到共和县人民法院的培训邀请后,周万春花了3天时间整理出江苏省基层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从“社区网格员提前介入民事纠纷”到“多元化解矛盾机制”,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海南州实际情况来调整。
培训当天,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年轻干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重点,课后围着他讨论到深夜:“原来邻里纠纷还能这样调解,比单纯开庭高效多了!”
如今,周万春所推进的司法工作在海南州各级人民法院发挥了显著作用,立案登记制落实需细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待完善、审判质效指标需优化……这些建议,有的是借鉴江苏省的成熟做法,有的是结合当地实际的创新思路。
“我走了之后,这些‘江苏经验’得变成海南州自己的‘良策’,才算真的完成了援青任务。”这是周万春的目标,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行动。
此刻,周万春的越野车又一次驶向牧区,车窗外的阳光明媚动人。他的援青路就像高原上坚韧的草,环境越是艰苦,越要往土地深处扎根。他说,这条路,他会继续走下去,让公平正义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每一顶帐篷,住进每一名农牧民群众的心里。
来源:青海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