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艺论新声 | 全网曝光总量239.26亿背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15:37 2

摘要:10月16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四艺节”)在四川大剧院启幕,这场由川渝联合承办的国家级盛会,自筹备阶段便凭借多元热点不断“出圈”。从开幕式灯光秀的科技感到惠民舞台的烟火气,从文华奖的专业热议到文旅融合的全民期待,艺术与生活的深度交融,让这场盛会成为秋

10月16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四艺节”)在四川大剧院启幕,这场由川渝联合承办的国家级盛会,自筹备阶段便凭借多元热点不断“出圈”。从开幕式灯光秀的科技感到惠民舞台的烟火气,从文华奖的专业热议到文旅融合的全民期待,艺术与生活的深度交融,让这场盛会成为秋日里的动人文化风景。截至10月18日,十四艺节全网信息发布总量达42.43万,互动声量达2920.59万,全网曝光总量达239.26亿。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上演。记者 卢 旭 摄

本届艺术节将演出、展览、文旅场景串联成有机整体,拉开盛会帷幕,引爆传播热点。开幕演出剧目《蜀道》以“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的恢弘叙事引发热议。舞台上三星堆纹样、蜀锦符号与川剧的融合,以及“先民开道”与“现代通途”的古今对话设计,让“蜀道上演开幕大秀”话题热度攀升。

同步启幕的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三大展览,1100余件作品紧扣“共绘时代新篇”主题,以丹青、金石、光影之美刻画社会发展气象与人民精神风貌,成为关注焦点。更令人瞩目的是,川渝携手推出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文博艺术、科技艺术、特色街区、文创市集等多元领域,串联起川渝两地核心文旅资源,让文旅融合成为传播热词。“科技+艺术”打造流量爆点,“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上,5000架无人机组成的艺术节LOGO、《千里江山图》光影、敦煌飞天等图案“刷屏”社交平台,“重庆请你看艺术节”话题阅读量破千万。此外,本届艺术节首次采用“四川启幕、重庆闭幕”的双城承办模式,两地联动推出的“戏剧双城记”“文旅特色场景”等内容,成为行业与公众讨论的创新亮点,凸显区域联动共襄艺术盛会的合力。

十四艺节的惠民序曲早在9月下旬就已奏响。四川通过“家门口”演出模式,吸引9442人次观演,覆盖戏剧、音乐、合唱三大门类。重庆通过叠加本地文旅惠民政策,开展群星奖惠民巡演、艺术普及展览、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短视频平台上,方言小品《我是王根本》以幽默情节传递廉洁文化,广场舞《永丰永丰》跳出“天府粮仓”的丰收喜悦,村民拍摄的现场演出视频获上万点赞。乐山夹江的《夹江竹纸——纸乡说》、遂宁的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等本土作品,让草根创作与专业艺术同台绽放。参评文华奖作品也在成都、德阳、南充、宜宾及重庆各区县轮番上演,汇聚舞剧、话剧、戏曲等多类高质量剧目,让川渝群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纷纷盛赞“这才是人民的艺术节”“真正全民共享的文化福利”。

本届文华奖参评作品的艺术水平引发群众的广泛关注。从热门话题和观众反馈看,越剧《我的大观园》与舞剧《红楼梦》,凭借大众熟知的IP与知名主创,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形成“国风追剧”热潮,相关片段播放量创新高。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歌剧《侨批》等凭借新颖创作手法与深刻思想立意获业内专家高度认可;音乐剧《寻找李二狗》以青春化叙事吸引“Z世代”,剧中“代际对话”引发“红色题材新表达”讨论;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以精彩演绎铺展历史底蕴,让传统文化通过艺术传播深入人心。

十四艺节的每个热点都彰显着艺术为民的初心,文艺通过创新表达引发强烈共鸣,为凝聚精神力量提供着蓬勃动力。

(供稿 |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