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下旬,地里的庄稼差不多收完了,北风也开始刮得紧了些。可就在这个看似万物凋零的节骨眼上,有些“精明”的小家伙,却悄悄开始了它们的生长计划。它们就是荠菜和马兰头。这两种野菜,拥有极强的耐寒能力,是开春后第一批能端上餐桌的鲜货。很多农友可能不知道,10月底前后播
十月下旬,地里的庄稼差不多收完了,北风也开始刮得紧了些。 可就在这个看似万物凋零的节骨眼上,有些“精明”的小家伙,却悄悄开始了它们的生长计划。它们就是荠菜和马兰头。这两种野菜,拥有极强的耐寒能力,是开春后第一批能端上餐桌的鲜货。 很多农友可能不知道,10月底前后播种,让幼苗以匍匐的姿态越过寒冬,根系在土壤里默默发育,这招“卧冰求鲤”式的种植法,能帮你抢占来年最早的市场空档,卖个好价钱。 今天,咱们就细细聊聊这俩“宝贝”怎么种、要花多少钱、以及市场行情到底咋样。
别看荠菜、马兰头野外随处可见,真要人工种植,管理上还是有几个关键点要拿准。 先说播种时间,最佳播种期在10月25日到11月5日左右,太早苗子长得过大,反而不耐冻;太晚根系没扎好,容易冻伤。地块要选排水好的,稍微施点底肥就行,它们不喜肥,肥多了光长叶子不发根。播种时,把细小的种子混上些细沙,均匀撒在整好的畦面上,轻轻拍实,让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然后浇一次透水,后面只要土壤不干就不用总浇。
整个冬天,你几乎看不到它们有什么变化,可别以为它们在“睡大觉”。 这时候,幼苗会紧贴地面,长成莲座状,像趴在地上睡觉,这是它们对抗寒冷的独特本领。 地表叶子可能有点发红发紫,这很正常,是它们在积累“抗寒物质”。整个管理的核心就是保证土壤不要有大裂缝,避免寒风直接吹伤根系。 可以在上大冻前,撒一层薄薄的碎稻草或腐熟的碎粪,像给苗子盖层薄被子,既能保墒又能防寒。整个冬天基本不用怎么管,省心省力。
关键的转折点在来年2月底3月初。 当你还觉得春寒料峭时,地下的变化已经开始了。气温一旦稳定在5度以上,这些“潜伏”了一冬的根系会率先苏醒,拼命吸收养分。 你会发现,地表的叶子几乎一天一个样,颜色迅速转绿,植株像伸懒腰一样舒展开来。这时候,如果土壤偏干,可以浇一次小水,但千万别大水漫灌。一旦开始快速生长,就要准备间苗和采收了。 荠菜长得快,往往是最先能上市的那一批。
谈到大家最关心的投入成本,这两种野菜可以说是“轻资本”运作的典型。 因为它们主要靠秋冬闲田来生产,不和大宗蔬菜抢地。每亩地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种子、少量底肥和可能的人工费用。 种子费用是大头,但用量很少。荠菜种子每亩大概需要1到1.5斤,马兰头可以用根茎繁殖,用种量更少。总体算下来,不算自己的工钱,每亩前期投入大约在200元到400元之间。 当然,各地种子价格、肥料价格有差异,这只是一个大概范围。最大的优势是管理简单,冬天基本没活,非常适合利用农闲时间和劳动力。
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对这种特色、时令性强的野菜越来越友好。 随着大家吃个“新鲜”、吃个“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开春第一茬的荠菜、马兰头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价格往往是平时野菜的好几倍。 尤其是春节过后,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它们能填补市场空白。价格波动肯定有,受天气影响大。比如,如果春天回暖早,各种叶菜上市也早,价格高峰期可能就短一些;如果春天持续低温,它们上市越“独一份”,价格就越坚挺。但总体看,近几年早春野菜的市场价格普遍比较理想,每斤地头价卖到几元到十几元都很常见。
收益方面,这属于一个“短平快”且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 产量上,管理得当的话,荠菜亩产鲜菜可以达到1000斤到1500斤,马兰头如果是采收嫩梢,产量会低一些,但价格可能更高。 算笔粗账:按亩产1000斤,地头平均价每斤5元算(早春刚上市时价格远高于此),毛收入就有5000元。扣除几百元的成本,亩收益几千元是有可能的。 但这钱赚的是个“时间差”和“辛苦钱”,要赶早采收、赶早上市,一旦拖到大量普通叶菜上市,价格就会跳水。所以,看准时机及时采收销售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种植荠菜和马兰头,就像是和季节打了一个巧妙的时间差。 它充分利用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冬季空闲期,投入小,管理相对粗放。成功的核心秘诀就在于“早”早播种、早发芽、早春早管理、最早上市。 它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但作为一项补充收入、盘活冬季农田的途径,确实非常值得咱们农友,特别是靠近城市周边有销售优势的农友,好好考虑一下。开春的第一口鲜味,就藏在你秋天播下的种子里。 如果你那里有冬闲的田地,今年秋天不妨拿出一小块来试试看。
来源:壮小丁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