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锤定音,国民党主席改选结束,郑丽文拿到过半,局面就稳住,接下来就是人事安排,连胜文和杨永明当副主席,李乾龙负责秘书长事务,李明贤当副秘书长。这份名单的高明是资源、论述、地方、人气各得其所,四根柱子支起一套开会打战班子。一个个拆开来看,就清晰起来。
一锤定音,国民党主席改选结束,郑丽文拿到过半,局面就稳住,接下来就是人事安排,连胜文和杨永明当副主席,李乾龙负责秘书长事务,李明贤当副秘书长。这份名单的高明是资源、论述、地方、人气各得其所,四根柱子支起一套开会打战班子。一个个拆开来看,就清晰起来。
先讲连胜文,他可不仅仅是个蓝营人士,在这背后是条大资源链。选战时期除了站在那里喊话,还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劝退人物,别让自己人打自己人。那句支持谁我就跟谁,立马让大家站好队。他的人脉真金白银地活络起来,前立委李德维进竞选核心,陪跑行程、盯议题、抓节奏,硬顶过胶着期。延揽连胜文任副主席,位与势都不错。他存在,协调通道通顺,社会关系、募款动员不用从头做起,社团、企业、专业团体的意见能进网,形成“有用的网”,党就占上风,不只是在选举时。
再说李乾龙,“南金平、北乾龙”可不是吹的。地方派系最忌讳外人来谈,他一个电话过去,地方头人都愿意见,愿意开门。过去江启臣被质疑“弱势党主席”时,他是党务定海神针,站出来救场;这次改选,他公开力挺并亲赴澎湖拉票,把地方网织得更密。他和卢系人马熟悉,外界也喊卢秀燕是蓝营新共主,要跟这条线顺畅交流就要找李乾龙做活桥。
郑丽文不是出身于传统派系,要走进地方盘,得靠秘书长这只手伸过去握住,秘书长给了他,就等于在组织和地方之间修了一条高速路。碰上县市协调的老难题,他的强项就是迅速搞定“人”这事儿:谁来参选,谁得让位,谁主事,很多不必非黑即白,坐下来喝杯热茶,事情就好办了。这功夫成不成功。
镜头切换到杨永明身上,学者底子,政府实务做过,媒体表达也不差,就是那种“能从理论打到实践”的。他拿两岸问题能把复杂讲得很干净,他主持的节目有很多受众,选战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在观望风向,他选择了理念接近的一方,进入团队成为核心幕僚,拉直论调拉稳节奏。现在进副主席,名正言顺。
两岸是蓝营传统强项也是争议点,要跟青年沟通也要稳基本盘,要把话说清楚又不能被人贴标签。这活得懂国际脉络也敏感岛内情绪,他刚好合适,他的角色不是发言而是搭建可复制的发言模板,让中生代、青年干部使用同一套语言体系和社会对话,外界听到的蓝营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一把钥匙开多扇门。
再来是李明贤。他是文传出身,稿子会写,镜头敢上;打地方选战也是能拼的货色,台北市议员一连当选两届,手里票有,场面上也能控制得住。当过文传会主委,带“发声筒”,就是个战斗位。选前夜他是主持人,掌控全场气氛、抓取情绪、点拨节奏,不能纸上谈兵。给他副秘书长的职位,可以接续他的舆论战特长,也可以分担他“论功行赏”的团队公信力,老带新兵,打法有章法。他懂社媒节奏,硬观点包个软皮,带梗、带图、带现场,有气氛还能顶骂;如果党务觉得内容就是“打仗”,不是“发稿”,传播链才好真跑起来。
把这四块拼起来,连胜文就是社会资源跟协调,李乾龙是地方组织还有派系通路,杨永明是路线论述加上两岸窗口,李明贤是舆论战加地面动员。资源、 组织起来,论述出来,传播开来,四柱并立互补。进县市基层,有人能搭桥,有话可讲;进媒体镜头,有画面,有观点;对两岸话题,有路径,有底气。
阵容硬,能不能拧成一股绳?有两件事儿得看。第一件事就是他竞选的时候已经在一条线上了,不管是连胜文的团队资源啊还是杨永明的论述逻辑啊还是李明贤的传播打法呢早就磨合过,上了个官儿直接就上手了。其二,沟通入口由秘书长把控,李乾龙在地方站得住脚,在不同的山头上能坐下来聊聊,很多矛盾不必摆在明面上,先在组织系统里凑个共识,外界看到的就是一个不内耗的党。
节奏也很重要。短期任务:整队、补位、开训练、标论述主轴;中期任务:布局人选、串地方、稳各县市主轴议题;长期任务:路线与选民结构。以前蓝营总是被人批“内部抬杠,外部挨打”,新班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断这种循环,谁定调?谁对外?谁去收单?名单已然给出答案。
现实层面,郑丽文非传统派系出身既是优势也是考题。优势在于包袱小,跨派系沟通易被接受;考题是地方盘不走老路得搭新桥。这时候李乾龙的“会谈”、连胜文的“能联”、杨永明的“说得清”、李明贤的“传得开”,就像四颗齿轮扣在一起,把“人”的学问排在“事”前面,这样事情就容易做。
外界会持续盯看: 路线是不是更清晰?青年票能不能开口?两岸议题能不能不被动?这些问号要靠场记者会给消掉,要靠一场又一场的小胜利堆出来,基层发动搞起来,社群内容发起来,议题方向立起来,组织训练跑起来才算是“战斗模式”。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