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103 岁的杨振宁溘然长逝,全网满是 “巨星陨落” 的悼念声,可在这些缅怀里,总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 李政道,以及那段横跨一甲子的科学传奇与决裂伤痛。
2025年10月18日,103 岁的杨振宁溘然长逝,全网满是 “巨星陨落” 的悼念声,可在这些缅怀里,总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 李政道,以及那段横跨一甲子的科学传奇与决裂伤痛。
这不是普通的名人恩怨,而是两个撑起华人物理学半壁江山的天才,从生死挚友到形同陌路的 60 年。他们曾携手捅破物理学的天,却最终在名利与尊严的岔路口分道扬镳。
直到今天,提起这段往事,仍有人扼腕叹息:“要是没散伙,说不定能多拿几个诺奖。”
故事得从 1946 年的芝加哥大学说起。那年,24 岁的杨振宁刚从西南联大毕业赴美,19 岁的李政道带着一身青涩也走进了这所名校。虽说两人早在内地或许有过一面之缘,但真正的相识相知,是在异国他乡的物理实验室里。杨振宁数学天赋卓绝,李政道对物理现象有着惊人的敏感度,就像两块互补的拼图,一见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在杨振宁记忆里,那段日子充满了纯粹的学术热忱:“我长他几岁,又先当研究生,便尽力帮他。他总爱找我问问题,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而李政道也坦言,和杨振宁的激烈讨论,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这种惺惺相惜的情谊,为后来的合作埋下了种子。
1951 年,两人先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真正的黄金搭档时代就此开启。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曾说,他俩并肩散步、激烈争辩的身影,是院里 “最令人愉悦的风景”。那些年,他们几乎天天泡在一起,从核物理聊到场论,常常为一个公式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为一个突破击掌欢呼。
1957 年,这份默契终于结出最耀眼的果实 —— 他们凭借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理论,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要知道,提出这个理论时,两人不过三十出头,这在诺奖历史上都极为罕见。颁奖典礼上,两个黄皮肤的年轻人站在一起,成了全世界瞩目的 “中国双子星”。那时没人会想到,这竟是他们公开携手的巅峰时刻。
裂痕早在获奖前就悄悄埋下,导火索说起来有点 “小”—— 论文署名。国际学术界向来有个规矩,合作论文署名按字母排序,“李政道(Lee)” 在前,“杨振宁(Yang)” 在后本是天经地义。可杨振宁提出,自己比李政道大几岁,希望把名字放在前面。
李政道后来回忆起这事仍满是意外,但碍于中国尊重长者的传统,还是点了头。可等他查阅文献发现这不合惯例后,心里的疙瘩就再也解不开了。后来写第二篇合作论文时,李政道坚持要按字母排序,杨振宁表面同意了,心里却添了芥蒂。这次争执让两人第一次闹了分手,直到 1955 年才重新合作。
如果说署名之争是伏笔,那 “宇称不守恒” 理论的归属争议,就是插在两人之间的第一把尖刀。多年后,当被问起谁先想到这个突破性想法时,两人的说法截然不同。李政道说,是 1956 年在咖啡馆里,自己先提出了关键思路;杨振宁却坚称,是自己率先完成了理论的核心转折。
这种各执一词的记忆偏差,在 1957 年的诺奖领奖台上彻底爆发。去斯德哥尔摩前,杨振宁提出要按年龄顺序先上台领奖,他的夫人杜致礼还要求在颁奖宴会上走在李政道夫妇前面。李政道觉得这事不合情理,但为了 “华人面子” 还是忍了。可这份退让没换来和解,反而让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真正让友谊彻底崩塌的,是 1962 年的一篇文章。《纽约客》杂志想写篇报道,回顾两人发现 “宇称不守恒” 的过程。杨振宁看完初稿后,提出了一个让李政道震怒的要求:把文中所有 “李和杨” 改成 “杨和李”,还要加个注释说明排序理由,比如年龄或贡献大小。
“这简直是荒唐!” 李政道当场拍了桌子,明确表示再也不会和杨振宁合作。据在场人回忆,杨振宁当时激动得落了泪,却没说出一句挽留的话。从那天起,这对曾经的黄金搭档彻底决裂,此后 60 年,别说合作了,就连公开场合都很少同框。
有人说,天才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瑕疵。杨振宁和李政道太像了,一样的聪明,一样的执拗,一样渴望自己的贡献被看见。就像李政道后来用的那个比喻:“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奔向闪光的宝藏,一个说‘我先看到的’,另一个说‘是我打开的门’。他们最终找到了金色的帝国,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并肩。”
这场决裂成了两人一生都绕不开的遗憾。晚年的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提起李政道总会长叹一声:“我和他友情的破裂,是我一生的遗憾。” 他还引用苏东坡的诗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字里行间全是惋惜。
而李政道的评价则更沉重。2003 年,他公开撰文说:“我与杨振宁的分裂,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但无法回避。” 这话或许不算夸张 —— 要知道,他们决裂前的合作产出了多少重要成果,决裂后各自在物理领域也都成绩斐然。如果这份合作能延续下去,人类物理学的发展轨迹说不定都会改变。
如今,杨振宁走了,这段横跨 60 年的恩怨也成了历史。网上有人问:“他们到最后和解了吗?”
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翻看杨振宁捐赠给清华的 2000 多件资料,里面还保留着两人早年合作的手稿;李政道晚年接受采访时,提起当年的学术讨论,眼神里仍有光芒。
有人说,他们的恩怨,是科学史上最难解的谜。也有人说,这是两个天才间“太相似”导致的悲剧——同样聪明、同样执拗、同样渴望被认可。正如李政道在比喻中写道:“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奔向闪光的宝藏,一个说‘我先看到的’,另一个说‘是我打开的门’。他们最终找到了金色的帝国,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并肩。”这,或许就是李杨之争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