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系54款应用以9.55亿的月活用户数,再次印证了其“隐形流量帝国”的地位——相当于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5人使用过百度产品。这一数据看似庞大,却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在缺乏“国民级应用”的情况下,百度如何撑起近10亿月活?而相较于拥有微信、抖音
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系54款应用以9.55亿的月活用户数,再次印证了其“隐形流量帝国”的地位——相当于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5人使用过百度产品。这一数据看似庞大,却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在缺乏“国民级应用”的情况下,百度如何撑起近10亿月活?而相较于拥有微信、抖音、淘宝等超级入口的腾讯、字节、阿里,百度究竟输在了哪里?
流量帝国的“碎片化”真相
百度9.55亿月活的背后,是“多而不强”的生态现状。其核心产品百度APP月活6.57亿 ,虽仍是搜索领域霸主,但用户增长已显疲态——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月活从7.04亿下滑至6.79亿 ,暴露出用户粘性不足的短板。反观字节跳动,凭借抖音单款应用便覆盖超7亿用户,叠加今日头条、番茄小说等矩阵,以“爆款+长尾”模式实现流量聚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度生态内尚未出现真正破圈的“现象级产品”。以AI领域为例,尽管百度文库AI月活达9400万且付费用户超4000万 ,但其增速被字节跳动“豆包”、月之暗面“Kimi”等竞品反超;自动驾驶“萝卜快跑”虽累计完成900万单 ,但商业化规模仍无法与滴滴等出行巨头抗衡。这种“多点开花却无爆款”的尴尬,恰如业内人士所言:“百度不缺技术,缺的是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刚需的能力” 。
广告护盘与创新困局
支撑百度庞大流量的,仍是传统广告业务。一季度托管页收入占比回升至49% ,印证本地商户仍是其基本盘。然而,过度依赖广告的隐患早已显现:2024年百度核心收入中,与广告无关的创新业务仅贡献30%,且智能云增速放缓至11.5% 。相比之下,阿里云、腾讯云凭借电商、社交生态的协同,已形成更稳固的B端壁垒。
百度并非没有破局尝试。文心大模型4.5系列的开源计划 、自动驾驶香港测试 、数字人直播带线索等创新 ,均展现出技术雄心。但市场焦虑也随之浮现——当“夸克”“秘塔”等AI搜索工具崛起,百度搜索的护城河正被侵蚀 ;当“豆包”以陡峭增长曲线抢占AI助手市场,文心一言却陷入增速放缓的窘境 。海豚投研的评论一针见血:“技术变革需要定价,但短期落地效果才是资本信心的关键” 。
“技术信徒”与用户需求的错位
更深层的问题,或许藏在组织基因中。百度员工常被戏称为“技术信徒”,算法优化、参数规模、变现效率是其高频词汇,但暴雨天导航失误的司机、贴吧广告淹没的求助者 ,这些真实痛点却鲜少进入决策视野。正如观察者指出:“百度大厦里坐满了算法工程师,唯独缺少真正读懂人性的产品经理” 。
这种错位在AI战略中尤为明显。尽管百度智能云已实现盈利 ,但其客户多为“低效益项目整合”的产物 ;尽管萝卜快跑累计订单突破900万,但普通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付费意愿仍未验证 。反观腾讯、阿里,凭借微信支付、淘宝直播等“国民级”场景,早已将技术沉淀为用户日常习惯。
未来之战:生态开放能否破局?
面对困局,百度正尝试以开放换增长。2025年联盟大会推出的“百看计划”和“智跃计划” ,试图通过25亿激励金、智能体赋能、端侧支付闭环等举措,重构移动生态。与华为、小米等厂商的合作,或将扩大搜索入口;数字人直播、短剧变现等新模式,则试图激活内容生态的商业潜力。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百度能否跳出“技术至上”的思维定式。当用户更在乎小红书的真实探店视频、抖音的沉浸式体验时 ,百度需要的或许不是更精准的算法,而是一场“从工程师逻辑到用户思维”的彻底转向。毕竟,在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中,真正的“国民级应用”从来不是技术参数的胜利,而是人性洞察的结晶。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