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是由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携手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和潮新闻,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董雄
如果江南山水间的村庄集结亮相,你期待它们show出什么?今年,“南湖·村show”来啦!
它是由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携手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和潮新闻,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赓续上的先进做法以及思考,充分激发南湖人的乡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烧香港的流水载着宋韵悠悠,大曹王寺的晨钟叩响岁月门扉,泥猫的灵气藏在指尖,庙会的喧嚣漫过古桥。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曹王村,这片占地3.25平方公里的江南沃土,因一位北宋名将的仁心扎根,借非遗文脉的传承生长,凭文旅融合的创新焕彩,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忠勇爱民”的基因,每一缕清风都裹挟着古今交融的诗意。
名将传说里的千年根基
曹王村的名字,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民佳话。
北宋初年,开国名将曹彬奉命平定江南,兵至嘉禾(今嘉兴)时,见战乱中一位村妇舍亲儿、背邻童逃难,深为百姓的善良与苦难触动。为保全一方生民,他暗中示意村民于门前插柳桃枝为记,届时不予惊扰。心善的村妇将消息传遍乡邻,至屠城之日,家家户户皆插满花枝,曹彬因无法复旨,毅然自刎以护百姓周全。这份“以民为天”的仁心,深深烙印在当地人心中。
唐天宝年间始建的东岳行宫,后因纪念这位谥号“武惠王”的名将改建为曹王祠,村落也由此得名。祠宇逐渐发展为声名远播的大曹王寺,与南湖畔的小曹王庙遥相呼应,成为嘉兴百姓感念忠贤的精神地标。
非遗与庙会的活态传承
时光流转中,曹王村的文化基因化作具象的民俗符号,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其中最具灵气的当属“曹王泥猫”,它是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蚕猫”。
说起来,这个泥猫和嘉兴村落养蚕很有关系。养蚕最怕害鼠,村民便将泥猫置于蚕室以驱鼠祛邪,成了养蚕人家的“守护神”。
泥猫以当地青紫泥为料,经选泥、踏泥、入模、打磨、上色等九道工艺制成,形象拙朴可爱,明末清初海盐诗人彭孙贻形容为“原蚕争卜茧,屠豕竞迎猫”。
如今,曹王村建起泥猫驿站,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让这门古老手艺在孩童指尖焕发新生。
每年清明与农历八月初二的大曹王庙庙会,更是曹王村延续了1000多年的文化盛宴。
从明代开始,就有清明“游曹王”的传统,香客不远数百里蜂拥而至,赶庙会三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每岁三月,乡人市女烧香者万计”,清人蒋薰亦则以“望得江南十里春,曹王寺外踏青频”勾勒热闹图景。
旧时庙会“菩萨出会”仪式盛大,戏班演戏、商贩云集,两廊下满是卖泥孩、泥美人的摊位。如今的庙会更添新意,舞龙舞狮巡游、戏曲荟萃、植物拓印等活动陆续加入,2008年,更跻身嘉兴市级非遗名录,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文旅融合的新生图景
近年来,曹王村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原则,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2023年,这里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入选嘉兴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点创建村,民俗文化街串联起曹彬展览馆、农耕研学馆、泥猫乐园等特色节点,游客可在展馆中读懂名将传奇,在手作工坊里亲手捏制泥猫,沉浸式感受非遗温度。
如今的曹王村,共享菜园绿意盎然,古戏台旁偶有戏曲吟唱,烧香港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白墙黛瓦与往来游人。大曹王寺香火依旧鼎盛,上海、苏州等地香客纷至沓来,庙会时的集市上,泥猫文创、特色农产热销,2024年清明庙会单日便吸引数千人参与。村民主动传承非遗,“勤善和美”的乡风与文旅热潮交融共生。
从曹彬的仁心传说到古寺的晨钟暮鼓,从泥猫的灵动纹路到庙会的热闹喧嚣,曹王村的千年变迁,是江南乡村“守文脉、兴文旅、促共富”的生动范本。在这里,每一块古桥石板都藏着记忆,每一件非遗手作都带着温度,等待旅人前来读懂这份宋韵悠长与新生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