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小宗”和“娃小智”只差一个字,却像两列对开的动车,在双十一前夜轰然提速,谁先脱轨,谁就先被甩出饮料赛道。
“娃小宗”和“娃小智”只差一个字,却像两列对开的动车,在双十一前夜轰然提速,谁先脱轨,谁就先被甩出饮料赛道。
10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纸公告把火药味抬到天花板:娃哈哈集团正式对“娃小智”商标提出异议,理由是“易造成市场混淆”。
宗泽后这边也不示弱,内部文件流出——三套备用商标已经盖好公章,只要被驳回,立刻换马甲上线。
一句话,官司可以打三年,货架不能空一天。
商标只是序章,真正的肉搏在超市过道。
永辉超市的供应链大屏上,10月20日零点,“娃小宗”0糖电解质水绿色条码一口气点亮全国60%门店;同一时刻,物美系统里“娃小智”儿童智能水杯独占堆头,促销员话术统一培训到标点符号。
两家商超原本都是娃哈哈的“铁杆渠道”,如今却像离婚夫妻分孩子,各抱一个娃,谁也不让谁。
更微妙的是资本暗流。
港交所22日披露:宗馥莉通过离岸公司悄悄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至18.7%,而宗泽后同期减持3%。
一进一出,看似只是数字,实则把“继承”升级为“控制”。
红杉资本已经坐到宗馥莉会议室,浙江本地财团也把宗泽后的办公室门槛踩出了坑——谁拿到下一轮融资,谁就拥有继续烧钱的油箱。
产品端,两人把分歧写在了配方里。
宗馥莉的“娃小宗”押注0糖电解质水,专利号都申请好了,主打“年轻人运动完不用算卡路里”;宗泽后的“娃小智”把芯片装进杯盖,水温、饮水量、维生素剩余度实时推送到妈妈手机,卖的不是水,是“带娃安全感”。
一个向左狂奔Z世代,一个向右拥抱宝妈,中间却隔着同一条娃哈哈护城河——老渠道、老供应商、老消费者。
于是出现了荒诞场景:华北最大经销商上午在群里给“娃小宗”打款,下午却给“娃小智”发订货单;百度指数显示“娃小宗”搜索量是“娃小智”三倍,但妈妈群里“娃小智”认知度反杀17%。
消费者一边吐槽“名字像双胞胎”,一边把两款都加进购物车,反正双十一满300减50,分不清也能凑单。
混乱背后,是两条路线的死结。
宗馥莉团队平均年龄34岁,口头禅是“数据即真理”,她把经销商叫“生态伙伴”,把返点改成“流量分成”;宗泽后倚重的是50后、60后大批发商,喝酒、拍肩膀、年底送茅台,返点现金用黑色塑料袋装。
一个想复制互联网速度,一个坚信“饮料最终要搬箱子”。
代际冲突被压缩到三个月,爆发点就在2025年Q3的渠道费用——数字化系统把传统经销商的“灰色空间”算得明明白白,老臣们连夜写联名信:要么改回去,我们就跟宗泽后干。
更棘手的,是宗庆后留下的两只“盲盒信托”。
香港高等法院文件显示,两只信托条款存在“触发式对赌”:如果公司控制权发生“实质性变更”,受益人可要求立即清算资产。
这意味着无论宗馥莉还是宗泽后,只要被认定“出局”,就能瞬间引爆巨额现金分割,把战场从货架、广告位延伸到清算桌。
饮料行业不给悲剧留时间。
过去三年,中国饮料市场复合增长率只有1.2%,新品牌成活率不到5%,连元气森林都在砍SKU。
增量枯竭,存量互撕,娃哈哈这艘巨轮如果内讧,最开心的是旁边等补位的农夫山泉、怡宝。
外部寒冬,内部篝火,火烧得越大,船越快裂。
双十一的钟声已经倒计时。
宗馥莉把直播排期精确到分钟,计划让头部主播一口气卖空30万箱电解质水;宗泽后把智能水杯送进50家母婴KOL的待产包,文案只写一句“爸爸不在,杯子守护”。
两套方案同一天上线,同一拨流量池,同一群付款手指。
结局只有三种:
一、法院一纸禁令,某一方连夜换商标,错过双十一,现金流断档,团队被整体收编;
二、渠道二选一,超市过道只能摆下一排货架,另一方被迫转战线上,打价格战,利润腰斩;
三、资本出面逼和,两家合并,商标保留双品牌,背后股东重新分蛋糕,但谁坐主桌,仍要再吵一轮。
对消费者来说,名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给出“非买不可”的理由。
电解质水是不是比矿泉水更解渴?
智能水杯到底能不能让孩子多喝两口水?
如果答案只是“宗家人内战”,流量热度一过,货架依旧会回归冷静。
饮料江湖早就证明:品牌可以靠情怀出道,最终要靠复购活命。
双十一的快递盒里,如果只有价格战没有真创新,盒子拆开那一刻,就是用户遗忘的开始。
宗馥莉和宗泽后谁先明白这一点,谁先停止把消费者当成分母,谁就能把“娃”字头的列车重新开回轨道。
否则,官司打赢了,市场打没了,留下一地拉环和瓶盖,只是给对手清场。
钟声响起,倒计时十天,货架上的绿灯一闪一灭。
那一刻,买水的手不会知道,自己按下的是“结算”,还是宗家内斗的“暂停键”。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