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周五,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出了个小插曲联合航空的UA2652航班,在滑行到登机口的路上,机翼不小心刮到了旁边停着的另一架美联航飞机。
当地时间周五,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出了个小插曲联合航空的UA2652航班,在滑行到登机口的路上,机翼不小心刮到了旁边停着的另一架美联航飞机。
好在没没人受伤,113名乘客最后都安全下了机,就是航班比原计划晚了40来分钟。
这架飞机是从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飞过来的,被刮到的那架当时就停在那儿没动,所以事儿挺明确,就是UA2652这边操作出了问题。
有意思的是乘客的反应,有个叫比尔・马库斯的乘客接受采访时说,他全程没感觉到撞了,直到飞行员通过广播说这事儿,他才反应过来。
“就看见右边机翼旁边围了好多地勤人员,后来看着两架飞机分开,我才后知后觉有点慌。”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个小意外,机场人多手杂,偶尔刮一下难免。
但后来查了查才发现,这事儿不是头一回了,而且背后藏着的问题比想象中要多。
这次事故里,两家航空公司的应急处理还算专业。
美联航很快就把情况告诉了乘客,疏散的时候也没乱,事故评估做得也快,没让小插曲变成大麻烦。
但“处理得好”不代表“不该发生”,尤其是这架飞机用的是波音737-800,机翼那部分要是刮得狠了,可能会伤着燃油管路。
虽然这次没出这事儿,但要是没及时检查,后续起飞说不定就会出大问题。
奥黑尔机场本身就是个大忙人,每天要处理两千七百多架次航班起降,滑行道加起来有一百多公里长,跟个迷宫似的。
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时候,滑行道上全是飞机排队,有时候等十几分钟才能挪一步。
飞行员天天在这儿飞,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点急躁,对间距的判断就容易出偏差。
要么是飞行员没看准距离,要么是地面引导员指令没说清,反正人为失误是跑不了的。
还有乘客“没感觉”这事儿,看着好像是撞击轻,但换个角度想,要是真出了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机翼有裂缝,乘客也没察觉,那岂不是更危险?所以就算是这种小刮擦,也得当成大事来查,不能因为没伤人就不当回事。
一月两起撞机!地面安全为啥老出问题?
就在这个月早些时候,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也出了类似的事儿两架达美航空的支线客机撞了,还导致一名空乘受了轻伤。
再往前说,今年华盛顿特区还发生过直升机和民航客机相撞的惨剧,那是美国近三十年最严重的空难。
这么短时间里连着出事儿,很难不让人怀疑,航空地面安全是不是出了什么系统性的问题。
航空专家说,现在机场地面调度特别复杂,飞机越来越多,跑道和滑行道早就不够用了。
虽然每个机场都装了先进的雷达和防撞系统,但机器终究得靠人来操作。
奥黑尔机场的调度员,每天要处理上千条滑行指令,盯着好几个屏幕,时间长了眼睛都花了,稍微分神就可能出岔子。
我查了下数据,今年前十个月,美国已经发生了28起机场地面事故,比去年多了不少,其中7起还伤了人。
这背后其实是航空运输量在涨,但机场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没跟上。
就像一条路本来只能走10辆车,现在硬塞20辆,不堵车、不剐蹭才怪。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亚特兰大的机场今年就装了AI调度系统,能自动规划飞机滑行的路线,试运行之后地面事故少了四分之一。
波音公司也给新飞机加了地面防撞预警,要是离其他东西太近,系统会自动提醒飞行员。
奥黑尔机场最近也开始分流航班了,把一部分高峰时段的航班调到人少的时候飞,滑行道没那么挤了,事故风险自然就降了。
还有人员培训也得跟上,现在美国航空业要求飞行员每季度都得做8小时的滑行模拟训练,专门练怎么在拥堵的机场里判断间距。
地面引导员也得考“高压下指令模拟”,确保再忙也不会说错指令。
其实咱们坐飞机的时候,很少会关注地面滑行这短短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藏着不少安全隐患。
每一次平稳停靠,背后都是飞行员、调度员、地勤人员一起配合的结果。
就算是像奥黑尔这样的小刮擦,也得当成警钟来敲航空安全没有小事,再小的失误,要是不及时纠正,都可能变成大事故的导火索。
希望这次事件能让航空公司和机场都重视起来,不管是升级设备还是加强培训,都得赶紧行动。
毕竟对乘客来说,最在意的不是航班多快,而是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能平平安安的。
来源:云娱云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