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家门口,就医太方便了。无论孩子看病还是老人慢性病调理,我们都会选择来这儿。”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广北社区,“杏巷小屋”刚一揭牌,居民董女士便带着5岁的孩子前来就诊。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就在家门口,就医太方便了。无论孩子看病还是老人慢性病调理,我们都会选择来这儿。”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广北社区,“杏巷小屋”刚一揭牌,居民董女士便带着5岁的孩子前来就诊。
“我每月大概会来这边义诊两次,为居民提供健康科普和就诊指南。”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燕表示,“杏巷小屋”的建设,如同一个居民身边的健康驿站,为中医药健康科普进社区搭建了平台,也为社区居民看名医提供了便利。
一屋辐射一片区
10月12日,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东花市街道办事处主办的“杏”福在花市——东花市街道第二届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启动,“杏巷小屋”是服务月重点推出的项目之一,拟在辖区内8个核心社区精准布局,打造一个集诊疗服务、文化传播、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便民平台。
“‘杏巷小屋’以‘一屋辐射一片区’为目标,致力于将服务覆盖全辖区。在室内装饰风格上也要求重点突出中医药元素。”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办事处主任甄云鹏介绍说,小屋的建成将为未来开展常态化义诊、互动式科普、个性化干预、特殊群体关爱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充分保障。真正让中医药文化在社区落地生根。
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北京市东城区自2010年起便联合多方力量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精心打造特色“杏巷”工程,让中医药文化贴近百姓生活。2023年,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成为“杏巷”建设试点,通过成立由东城区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城区中医药学会东单中医门诊部等26家单位组成的“杏巷”建设联席会,构建起专业服务网络,也让“‘杏’福在花市”的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品牌深入人心。
“一年来,东单中医门诊部累计派出医务人员800余人次,开展健康讲座、主题义诊、小郎中研学等活动200余场,累计为1.2万余名居民提供义诊咨询,并向百岁老人赠送养生‘杏’福包、为特困高龄家庭颁发‘杏’福卡,实现精准惠民。”东单中医门诊部负责人徐昆介绍。
让中医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小郎中研学班同样是第二届服务月备受瞩目的活动之一。小郎中研学班的教学地点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医药学会内,在第31期小郎中研学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郎中”认真聆听老师讲中医历史故事,在老师指导下辨别中药材。
“‘小郎中’们记住了吗?三七有活血止痛的作用,现在多为内服。”与老师互动完识别中药材后,“小郎中”们开始两两为伴制作香囊,挑拣中药、研磨制作、装填布袋,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十分熟练。
“我今年7岁半,学了5节课了,学习了《黄帝内经》、八段锦等,还学习制作中药香囊,非常有趣。”来自北京的“小郎中”吕承泽开心地说。
“先后有500多名‘小郎中’在这里进行研学,学习阴阳五行、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草药种植知识等。我们并不是干巴巴地灌输理论,而是将课堂布置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北京市东城区中医药学会小郎中研学班项目负责人崔世伟说,研学班的课程设置围绕《黄帝内经》及“望闻问切”四诊法展开教学。课堂中还穿插了中医名家的励志成长故事,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感受中医传承的力量。课程同时聚焦“药食同源”理念,以山楂、丁香等厨房常见食材为例,讲解其药用价值,帮助孩子发现身边的中医药知识。
除理论教学外,课程还设计了研学体验环节。孩子们走进医院诊室,观摩老中医诊脉过程,参观中药房配药流程;还会前往龙潭公园等户外场地,在自然环境中识别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实现融“学研乐”于一体,让中医药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依托‘杏巷’建设联席会26家成员单位资源,本届活动相较以往实现了服务升级,8个‘杏巷小屋’将提供常态化义诊,小郎中研学班将开设6期系列课程,中医讲座也会每月走进社区。”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健康委中医科科长刘艳玲说,未来将持续深化服务月的“资源整合+全龄服务+文化浸润”模式,让中医药成为社区居民幸福底色。(本报记者 姚晶尧)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