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十月,光明日报第四版登了篇讣告,说一位杨先生去世。旁边还有作者翁帆的回忆,她形容那老头儿“理想奉献,无怨无悔”。这人到底是谁?为啥能上这么正式的报纸?
去年十月,光明日报第四版登了篇讣告,说一位杨先生去世。旁边还有作者翁帆的回忆,她形容那老头儿“理想奉献,无怨无悔”。这人到底是谁?为啥能上这么正式的报纸?
原来老头九十岁生日时写过首诗,被翻译成中文。前半段讲他的人生,后面几行特别有意思——说这辈子活得知足,还感谢命好。看落款时间2025年,正好是他走的那月。
翁帆在文章里说,自己和老头相处很幸运。但没提具体咋认识的,只提到老头对科研有执念,搞的可能和飞船或材料有关。有读者翻出新闻,说前年某个航天项目出了问题,当时有位负责人被拍到在现场,年龄差不多对得上。
这篇报道发出去,评论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老头儿活这么大岁数,还能保持觉悟,挺少见。也有人怀疑,光靠诗和几句话,真能看出他多伟大?甚至有人说,或许老头儿根本不想出名,是后人把他往高处抬。
最让年轻人好奇的是,老头儿诗里说的“光”,为啥翻译成“沐光而行”?有网友查原文发现,英文是“promising life, fully fulfilled”,直译就是“值得期待并圆满实现的一生”,翻译成“沐光”是不是拔高了?
还有人盯着讣告日期,2025年10月19日,刚好是传统中秋前后。翁帆写的像是突然在书房翻到老头的手稿才写的,这情节怎么感觉有点像小说?评论区里有人说,老头儿可能临终前给家人留了后手,这些内容早就在计划中。
网络上议论最多的是,老头儿最后说的“对着我们微笑”,引用自《小王子》。有人翻书对比,原著里狐狸和主角告别那段更贴合。或许老头儿想暗示,自己像小王子离开地球那样,去了更远的地方。不过这事谁也说不准。
有记者去采访翁帆,可人家直接把电话转接给报社公关。官网资料里只写着,这位先生在科技领域有贡献,其他信息都没公开。倒是网上有人扒出,他年轻时参与过某秘密材料研发,后来被调去管理大型工程,直到退休。
最细的评论出现在科系论坛。有研究脑科学的学生说,长寿的人决策能力确实不同,可能老头晚年写东西时,大脑还在高效运转。但这类说法没人能验证,毕竟老头的健康记录不会公开。
社交平台出现怪现象,好多90后转发这篇报道,但留言都在叹气,“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有程序员吐槽,自己加班到九十岁才有老头儿这种境界。也有宝妈觉得,能把一生说得多简单,比拼凑简历自然多了。
最近还有人做实验,把老头的诗扔进AI分析,结果系统显示“精神传承概率87%”。但网友不信,认为机器不懂“无怨无悔”这种真实感受。不过大家倒是在评论区里,聊起了要不要学他写首离别诗,当人生总结。
有个细节被忽略,翁帆在结尾提到“星光”时,用了“深深感恩”。这词翻译成英文是“deep gratitude”,但在老头的诗里,原词后面加了逗号,按语法应该是句号。有网友说,也许老头临终前手抖写漏了,或者这根本是后人故意改的。
这篇文章在网上传播后,光明日报的电子刊点击量猛涨。编辑部回应说,这是收到的投稿,但拒绝透露翁帆联系方式。与此同时,百度热榜出现“九十岁人生该怎么过”话题,讨论者年龄集中在20到30岁。
最耐人寻味是,老头的诗被做成短视频,搭配航天基地画面。有人说,这些配图根本不是他工作的地方,明显是偷换概念。但点赞数依然很高,因为画面里火箭升空时,背景音乐刚好和“深表感谢”这句诗的节奏吻合。
现在,那首诗的原文英文版本被人找到,和翁帆翻译的稍有不同。比如“长久生命”在英文是普通形容词,而中文特意用“福寿绵长”。翻译偏差引发不少争议,但更多人觉得,管那么多干嘛,反正老头儿走了。
最近有博主去探访老头住过的大楼,但楼早拆了。他在瓦砾堆拍视频,问粉丝要不要挖地三尺找遗物。评论区里有人说,何必纠结,人生答卷不是靠物件证明。但也有人说,没有实物的话,怎么确认这些事是真的?
总之,这场关于老头儿的讨论,从科技圈扩散到普通人,连卖早点的老板都听闻过。不过多数人只是觉得,这新闻比电视剧精彩,至于真假虚实,喝完粥转身就忘了。
来源:今和文化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