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 娃哈哈:一个卖水的,怎么这么多事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14:23 1

摘要:近期,娃哈哈及宗氏家族的新闻持续霸榜热搜:从宗庆后非婚生子引发的遗产争夺,到宗馥莉推出 “娃小宗” 引发的品牌拆分争议,再到官司纠纷、国资属性质疑,一连串戏码远超公众对 “卖水企业” 的认知。作为曾凭借 AD 钙奶、矿泉水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如今的

近期,娃哈哈及宗氏家族的新闻持续霸榜热搜:从宗庆后非婚生子引发的遗产争夺,到宗馥莉推出 “娃小宗” 引发的品牌拆分争议,再到官司纠纷、国资属性质疑,一连串戏码远超公众对 “卖水企业” 的认知。作为曾凭借 AD 钙奶、矿泉水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如今的 “内耗”,正在稀释消费者的情感联结,也让其 “国民招牌” 蒙上阴影。

娃哈哈的争议核心,始终围绕 “利益” 与 “权力” 展开:

遗产争夺:21 亿与 “非婚生子” 的纠葛:宗馥莉曾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陷入 21 亿美元遗产官司,“婚生子 vs 非婚生子继承权” 的话题一度引发道德与法律的讨论 —— 法律层面非婚生子享有继承权,但部分公众从道德层面难以接受,而这场纠纷已先一步冲击娃哈哈的国民口碑。品牌拆分:“娃小宗” 与 “娃小智” 的争议:宗馥莉推出的 “娃小宗”,因名称与 “娃哈哈” 高度相似,被质疑 “仿冒”;随后其叔叔计划推出 “娃小智”,宣称配方与娃哈哈一致但价格更低。这种 “近亲式” 品牌拆分,不仅模糊了娃哈哈的品牌边界,更因娃哈哈的国资属性,让 “损害国资利益” 的质疑声四起。内部操作:得罪法院与寒了老员工的心:有消息称,宗馥莉团队曾就纠纷向最高人民法院起诉杭州当地法院,这种 “与企业所在地司法机关对簿公堂” 的举动,被认为将企业置于风险漩涡;更让公众不满的是,部分跟随娃哈哈多年的老员工被辞退时,连应得的遣散费都未能足额获取 —— 决策层对 “企业根基” 的漠视,进一步拉低了品牌好感度。

很多人认为 “矿泉水是暴利生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一瓶 2 元的矿泉水,水源成本仅占 5%-10%(约 0.1-0.2 元),包装材料占比最高(30%-40%),其余为生产、运输、分销成本。但 “暴利” 的前提,是合规经营 —— 而娃哈哈的核心争议,恰与 “国资” 紧密相关:

股权与品牌归属:公开信息显示,娃哈哈品牌带有国资属性,国资占股比例不低。公众质疑的是,多年来娃哈哈是否按规向国资股东分红?是否存在通过关联公司 “套取利润” 的情况?宗馥莉的 “国资争议”:此前宗馥莉被指 “企图以低价受让娃哈哈品牌权益”,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虽未证实,但已引发信任危机;如今 “娃小宗” 的推出、部分娃哈哈业务的调整,更被解读为 “绕开国资、拆分利益” 的操作 —— 无论真相如何,“国资利益是否受损” 已成为公众关注的核心点之一。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商界的豪门恩怨本是 “遥远戏码”,大家在意的从来不是 “谁掌权”“谁分资产”,而是 “能不能买到放心、高性价比的产品”。娃哈哈能成为国民品牌,靠的是 AD 钙奶的童年味道、矿泉水的便捷安心 —— 这些 “情感联结”,如今正被一次次争议稀释。

宗馥莉有执掌大企业的野心,却没能守住 “做产品” 的初心:从试图低价拿品牌,到推出 “仿冒感” 的 “娃小宗”,再到辞退老员工的操作,让公众从 “支持婚生子维权”,变成 “看不懂操作”,甚至生出 “不再购买” 的抵触。正如有消费者所言:“谁把产品做好,我们就买谁的账,跟家族光环无关。”

卖水行业门槛不高,“一个娃哈哈倒下,千万个‘小娃们’能站起来”。但真正能长久的品牌,从不是靠 “模仿”“炒作” 或 “内斗”,而是靠对消费者的敬畏、对产品的专注。

娃哈哈的时代是否落幕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若企业把精力都放在家族利益争夺、国资边缘试探上,忽略了消费者对 “好产品” 的基本需求,再响亮的 “国民招牌”,也终会被市场抛弃。毕竟,市场从不缺 “卖水的”,缺的是 “用心做水的”—— 这才是娃哈哈当下最该清醒的现实。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