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娃哈哈及宗氏家族的新闻持续霸榜热搜:从宗庆后非婚生子引发的遗产争夺,到宗馥莉推出 “娃小宗” 引发的品牌拆分争议,再到官司纠纷、国资属性质疑,一连串戏码远超公众对 “卖水企业” 的认知。作为曾凭借 AD 钙奶、矿泉水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如今的
近期,娃哈哈及宗氏家族的新闻持续霸榜热搜:从宗庆后非婚生子引发的遗产争夺,到宗馥莉推出 “娃小宗” 引发的品牌拆分争议,再到官司纠纷、国资属性质疑,一连串戏码远超公众对 “卖水企业” 的认知。作为曾凭借 AD 钙奶、矿泉水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如今的 “内耗”,正在稀释消费者的情感联结,也让其 “国民招牌” 蒙上阴影。
娃哈哈的争议核心,始终围绕 “利益” 与 “权力” 展开:
很多人认为 “矿泉水是暴利生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一瓶 2 元的矿泉水,水源成本仅占 5%-10%(约 0.1-0.2 元),包装材料占比最高(30%-40%),其余为生产、运输、分销成本。但 “暴利” 的前提,是合规经营 —— 而娃哈哈的核心争议,恰与 “国资” 紧密相关: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商界的豪门恩怨本是 “遥远戏码”,大家在意的从来不是 “谁掌权”“谁分资产”,而是 “能不能买到放心、高性价比的产品”。娃哈哈能成为国民品牌,靠的是 AD 钙奶的童年味道、矿泉水的便捷安心 —— 这些 “情感联结”,如今正被一次次争议稀释。
宗馥莉有执掌大企业的野心,却没能守住 “做产品” 的初心:从试图低价拿品牌,到推出 “仿冒感” 的 “娃小宗”,再到辞退老员工的操作,让公众从 “支持婚生子维权”,变成 “看不懂操作”,甚至生出 “不再购买” 的抵触。正如有消费者所言:“谁把产品做好,我们就买谁的账,跟家族光环无关。”
卖水行业门槛不高,“一个娃哈哈倒下,千万个‘小娃们’能站起来”。但真正能长久的品牌,从不是靠 “模仿”“炒作” 或 “内斗”,而是靠对消费者的敬畏、对产品的专注。
娃哈哈的时代是否落幕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若企业把精力都放在家族利益争夺、国资边缘试探上,忽略了消费者对 “好产品” 的基本需求,再响亮的 “国民招牌”,也终会被市场抛弃。毕竟,市场从不缺 “卖水的”,缺的是 “用心做水的”—— 这才是娃哈哈当下最该清醒的现实。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