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知消息蒋介石非常高兴,连夜在日记里写道:“天赐韩战,最应感谢上帝……使美国仗义抗共,不放弃远东,以转移整个局势也。”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得知消息蒋介石非常高兴,连夜在日记里写道:“天赐韩战,最应感谢上帝……使美国仗义抗共,不放弃远东,以转移整个局势也。”
很显然,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仍存有一丝幻想,想要借助朝鲜战争,卷土重来。
早在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蒋介石就兴奋地召见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让他提供详细的提供朝鲜战况。
蒋介石(1950年)
邵毓麟呢?连发三封电报,更透露出南朝鲜亟需外援的情况。
蒋介石立即联系李承晚,并表示:“如果韩国需要,会出手帮助。”
此时的蒋介石非常自信,认为南朝鲜一定会接受自己的援助,而且他对自己的实力非常有信心,一旦国军登陆朝鲜战场,定然会帮助韩国实现一统。
还没等李承晚回应,蒋介石就召开会议,动员国军第52军入朝作战。
第52军虽然不是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五大主力部队里的任何一支,却是五大主力之外的强军,也是解放战争中,侥幸从辽沈战役跑掉的部队。
上海战役后,第52军又保留了2万多的兵力,是败退台湾的的各个部队里保留兵力最多的部队之一。
因而到了台湾,老兵众多的第52军得到了重点补充和武装,用的也都是全美械,一下子就蒋介石手上的精锐。
让第52军去朝鲜战场,可见蒋介石此时也是下了血本。
对于蒋介石的援助,李承晚自然是想接受的,奈何美国不同意。
李承晚夫妇访问(1953年)
美国这边认为,蒋介石出兵帮助南朝鲜,无非就是想进一步扩大朝鲜战争,达到自己“反攻”的意图。
要知道,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还未入朝参战,此时若是让蒋介石贸然介入,解放军一定会立马投入战斗。
更何况,蒋介石所谓的精锐,实际也只有3.3万人。
而联合国军已经准备集结120万人的部队了,其中美军就有48万,蒋介石这点人,连零头都算不上。
被俘的联合国军
再说,美国人也看不上蒋军的战斗力。
事实上,杜鲁门一开始是同意的,但遭到了国务卿艾奇逊的反对。
艾奇逊认为,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那么多兵力都战败了,现在这点兵力,哪里够看?更别说现在还需要第七舰队保护。
所以,在艾奇逊眼中,蒋介石眼里的“精锐”,不过是一支和南朝鲜军差不多的杂牌军,仅此而已。
几经考虑后,美国最终否决了蒋介石出兵的提议。
蒋介石妄图借朝鲜战争反攻大陆的幻想破灭后,只能在日记里发发牢骚。
写日记
但他可不愿意当一个百无一用的弃子,虽说正面上不了战场,但不妨碍他背后搞点小动作。
在败退大陆之前,蒋介石在中原腹地遗留了大量的特务,并留下武器扶持大量土匪。
这些土匪仗着武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罪的对象全都是普通的百姓。
因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南行政区,也就是今两湖、两广、河南、江西、海南等地,展开轰轰烈烈的剿匪运动。
剿匪宣传
到了1950年3月份的时候,陆陆续续浮现的各路土匪人数已经多达40万。
而在抗美援朝期间,土匪人数飙升,在1953年6月中南剿匪结束时,已经剿灭的土匪数量多达116万人。
换句话说,在抗美援朝期间,新增了76万人的土匪。
可以说蒋介石背后搞的小动作,就是故意培养匪患,是明目张胆的“助纣为虐”。
只是相对于鼓动特务和土匪在背后捣乱而言,蒋介石还是希望能够派兵进入朝鲜战场,但一直没有得到美国的同意。
但不久麦克阿瑟就发了一封电报,希望蒋介石派兵入朝。
原来,美军第二次战役中损失惨重,此前反推迅速的美军,现在却被打的节节败退,战前叫嚣着圣诞节回家过的麦克阿瑟也不提这件事了。
麦克阿瑟和蒋介石
更让麦克阿瑟绝望的是,在和志愿军的作战中,他越来越摸不透志愿军的战术。
病急乱投医,他想到了蒋介石,毕竟蒋介石和解放军交过手,应该非常熟悉解放军的战斗方法和策略。
就算蒋军战斗力一般,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志愿军的进攻。
想到这里,他以个人名义,紧急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蒋介石火速参谋入朝,商量入朝作战事宜。
得到电报的蒋介石喜出望外,立马让孙立人通知第52军,让他们做好战前准备。
不过,这次是麦克阿瑟以个人身份邀请的,并没有得到美国本土的同意。
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予以否决。蒋介石第二次入朝作战的企图破灭。
不过,美国这次没让蒋介石入朝作战,却给了蒋介石一个秘密任务,即“窃取行动”。
朝鲜战争美军作战行动年表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急缺各种医疗设备和医疗货品。
因而入朝作战前,周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一项秘密磋商,希望印度能提供一些紧急的医疗设备和医药。
经过一番磋商,1951年1月双方达成协议,印度将为中国提供三套野战医院的设备、药品及医务人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急缺各种医疗设备和医疗货品
本以为这项计划会秘密进行,不料却被中情局安插在尼赫鲁身边的内线获取。
内线称,中国会从挪威租赁货轮,且已经抵达印度孟买,准备装载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投入朝鲜战场。
为了显示这份情报的重要性,这个内线特地强调:“这批医疗货品,中朝联军每人至少可获取三针青霉素。”
很快,中情局就证实了这份情报的可靠性,立马给远东工作站密报了这件事,并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货轮抵达朝鲜战争,二不要让人知道是美国政府做的。
第一个很好理解,就是要炸毁这艘货轮,至于第二个,属于既要还要了。
印度是联合国军的一员,虽然现在秘密帮助中国,但美国只能秘而不宣,不想和印度撕破脸。
更重要的是,挪威是中立国,在公海袭击中立国的船只,相当于攻击外国驻本国大使馆,一旦这么做,日后国际外交事宜就寸步难行,完全把舆论交给了苏联一方,美国自然得顾忌。
远东工作站深知这个行动必须秘密进行,就交给了一位叫汉斯·托夫特的特工。
汉斯是丹麦人,也是一名资深特工。
只是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也觉得非常棘手,毕竟不露声色让一艘货轮消失,除非上帝帮忙。
最终他求助于美国远东的海军和空军,却遭到他们拒绝,毕竟炸毁船只简单,但要不让人知晓,这不可能。
不过,海军和空军不愿意帮忙,但表示会帮他监视这艘货轮的动向。
联合国军
不久,汉斯又得到一个消息,说这艘货轮会在香港停靠补给,汉斯当即决定,就在这里炸了。
虽说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但炸都炸了,事后死不承认就是了。
可惜,就在他们拿了炸药准备实施爆炸计划的时候,这艘挪威货轮居然没有在香港停留,而是直接北上了。
情况紧急,汉斯只能继续找远东海军和空军帮忙。
和之前一样,海军不肯帮忙,空军则表示,只要这艘货轮停靠在朝鲜的任何一个港口,空军就会出动将其炸沉。
虽说空军愿意帮忙,但前提是停泊在朝鲜的港口,万一这艘货轮不停靠在朝鲜港口呢?万一停在中国的港口走陆路呢?
所以,忙活一圈,到头来还得靠自己。
绞尽脑汁的汉斯,始终想不出任何办法,而此时,他再次得到一个情报,货轮即将航至台湾海峡,而且消息可靠。
一听到这里,他立即想起了蒋介石,于是立马飞过去联系。
与艾森豪威尔(1960年)
汉斯和蒋介石只有一面之缘,谁知蒋介石居然还记得他,甚至亲自接见。
喜出望外的汉斯,当即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即让蒋军化妆成海盗,在公海拦截货轮并销毁,蒋介石一口答应。
蒋介石虽说败退台湾,但好歹也是二战风云人物,现在居然接受了一名特工的要求。
究其原因,还是想通过这件事再次获得美军的信任,并借此染指大陆。
所以,存着这种想法的蒋介石,自然会把握住美军给的每次机会,更不会管对面身份大小,毕竟任何一个机会,都是他再次被美军启用的敲门砖。
双方一拍即合后,制定的“窃取行动”方案正式出炉。
在台湾北部的公海区域内,蒋军炮艇舰队化妆成海盗追上挪威货轮,然后利用炮艇迫使货轮停下。
登船后,先将货轮里的中的医疗设备全部搬走,再就是扣押了医务人员,至于挪威船员,则被放走,最后扬长而去。
而被扣押的医务人员呢?此后再也没听到过,或许已经成了冤魂。
耗费巨资购买的医院设备和药品却被劫掠一空,对于缺医少药的志愿军而言,蒋介石截断的,其实很多负伤战士生存下去的希望。
要是有这批药品还在,我想,必然有很多志愿军战士都能活下来。
蒋介石不敢正面对抗,只能背后搞小动作,实在令人不齿。
蒋介石不敢正面对抗,只能背后搞小动作,实在令人不齿
本以为立下“大功”,会让美军高看一眼,可结果,蒋介石依旧没能如愿。
直到克拉克接替撤职的麦克阿瑟后,又让蒋介石升起心思。
克拉克任职期间,眼看朝鲜战场上双方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蒋介石就给克拉克写信,提出入朝作战的想法。
鉴于现在战场上现在的确缺人,克拉克倒是挺想让蒋军加入的。
但有麦克阿瑟的前车之鉴,他没有直接和蒋介石联系,而是先联系了美国驻台军事顾问蔡斯,让他详细给自己介绍一下蒋军的兵力和战斗力。
蔡斯对蒋军是多少斤两门清,直接表示:“蒋军队人员素质低下,作战能力有限,参与战争不仅不会带来正面效果,可能还会拖累我军。”
一听这话,克拉克哪里还敢让蒋军来?可以说蔡斯的话,彻底断送的蒋介石想要加入朝鲜战争的幻想。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蒋介石得知志愿军战胜不可一世的美军后,连续萎靡了好几天,不断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憋屈。
为什么呢?因为他反攻大陆的机会,已经全部没了。
只是老蒋贼心不死,在停战以后,妄图对被俘的志愿军战士进行策反,甚至残忍地在做一些志愿军战士身上刺字。
一旦不愿意接受策反,蒋介石就会施加酷刑。
比如在1953年10月3日的时候,一位叫张子龙战士因为坚决不愿去台湾,遭到特务陈福生等人连续六小时的酷刑虐待:被倒吊抽打致左耳撕裂、腹部遭火把持续灼烧、铁钉贯穿脑门、太阳穴被刺刀捅穿,最后将心脏挖出烹煮后强迫其他战俘分食。
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暴虐,堪比日本鬼子。
可以说,蒋介石虽然没有派兵,但背后搞的各种小动作,完全抛弃了民族大义,令人不齿和恶心。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