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人行程、私人手机号、家庭住址打包卖,最低50元就能买一套”——近期,某地网警成功侦破一起非法售卖艺人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查扣涉案信息近万条,一条从“信息窃取”到“层层转卖”的黑色产业链彻底浮出水面,也为公众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
“艺人行程、私人手机号、家庭住址打包卖,最低50元就能买一套”——近期,某地网警成功侦破一起非法售卖艺人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查扣涉案信息近万条,一条从“信息窃取”到“层层转卖”的黑色产业链彻底浮出水面,也为公众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
案件直击:50元起售,艺人信息成“商品”
据办案民警介绍,该案的突破口源于一名艺人工作室的报案——近期艺人频繁遭遇私生饭围堵,甚至有人精准掌握其未公开的行程与居住小区信息,疑似个人信息被泄露。网警循线追踪发现,在多个隐蔽的社交群组与交易平台中,存在专门兜售艺人信息的“卖家”。
这些“商品”涵盖范围极广:从公开活动的行程安排、工作联系方式,到未公开的私人手机号、家庭住址、航班高铁信息,甚至包括艺人的社交平台后台数据、私人照片等。价格按“信息精度”分级,基础行程信息50元就能买到,包含私人住址的“全套信息”则标价数百至上千元不等。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卖家还提供“定制服务”,可根据买家需求“定向获取”特定艺人的实时动态。
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网警最终锁定了一条涉及“信息源头获取-中间商转卖-下游买家分销”的完整链条,在多地同步收网,抓获从“源头”到“末端”的犯罪嫌疑人12名,其中既有利用工作便利窃取信息的业内人员,也有专门倒卖信息的“中间商”和购买信息的私生饭、营销号从业者。
黑产拆解:信息从哪来?卖给谁?
案件侦破后,非法售卖艺人信息的黑色链条也随之清晰,其运作模式环环相扣,隐蔽性极强:
- 源头端:内外勾结,精准窃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人员”——包括艺人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合作方员工、航空公司或酒店的从业者等,他们利用职务便利获取艺人未公开的行程、联系方式等信息;另一类是“技术窃取”——通过非法破解艺人的社交账号、安装监听软件、爬取未公开的网络数据等方式获取信息。
- 流通端:多层转卖,层层加价:获取信息后,“源头卖家”不会直接对接散户,而是先卖给一级“中间商”,中间商再拆分信息、加价转卖给二级、三级卖家,每经过一层转手,信息价格就会上涨,最终到达买家手中时,价格已比源头高出数倍。
- 下游端:私生饭、营销号是主要买家:购买信息的群体中,占比最高的是私生饭,他们购买信息用于围堵艺人、跟踪偷拍;其次是部分营销号或八卦媒体,通过获取艺人隐私信息编造“独家新闻”引流;还有少数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
危害不止于艺人:普通人也在“信息裸奔”
办案民警强调,该案看似针对艺人,实则暴露出整个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风险——非法获取信息的手段并非只针对艺人,普通人的信息同样可能成为黑产的目标。
“从技术逻辑来看,能窃取艺人的航班信息,就能窃取普通人的高铁行程;能获取艺人的私人手机号,也能获取普通人的联系方式。”民警解释,此次案件中查获的部分犯罪嫌疑人,除了倒卖艺人信息,同时也在兜售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住址、消费记录等。这些信息一旦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电信诈骗、精准营销骚扰,甚至引发盗窃、敲诈等更严重的犯罪。
此外,这类案件还会引发连锁反应:艺人因信息泄露频繁遭遇私生饭骚扰,不仅影响个人生活与工作,还可能引发粉丝之间的冲突;而普通人若信息被泄露,则会陷入“被骚扰”“被诈骗”的困境,个人财产与安全都将面临威胁。
网警提醒:三招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针对此类案件,网警也为公众提供了个人信息保护建议,避免成为信息黑产的“受害者”:
1. 警惕“内部渠道”,拒绝购买他人信息:无论是艺人信息还是他人隐私,购买、传播均属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有人兜售信息,可直接向网警或110举报。
3. 发现信息泄露,及时采取措施: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遭遇陌生人骚扰、诈骗,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修改相关账号密码、关闭不必要的信息授权。
此次网警侦破非法售卖艺人信息案,不仅打击了一条信息黑产链条,更提醒所有人:个人信息安全无“高低之分”,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需要警惕信息泄露风险,而打击此类犯罪,也需要警方、平台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来源:热气球上飘荡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