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职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立功后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意味着朝会时,蔺相如的站位在廉颇的右边,地位更高。廉颇因此不服,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从“无人能出其右”到“左为上”——中国历史上的尊位演变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 “以右为尊”到“以左为尊” 的演变。
先秦至秦汉以及元朝,普遍以右为尊。魏晋至唐宋明,逐渐转变为以左为尊。清朝恢复以右为尊。
一、以右为尊的时期(先秦、秦汉、元)
这是“无人能出其右”这个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官职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立功后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意味着朝会时,蔺相如的站位在廉颇的右边,地位更高。廉颇因此不服,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右丞相的地位高于左丞相。豪门大族被称为“豪右”,而贫苦百姓则被称为“闾左”。
军事上:在军中,主将居于中军,副将(裨将)在右边,称为“右裨”,地位高于左边的“左裨”。
生活与观念上:右通常与“强”、“尊”相关联,左则与“弱”、“卑”相关联。例如,“无出其右”就是最高的赞美,而“左迁”则代表被降职。
小结:在这一时期,“右”是毫无疑问的尊位。所以“无人能出其右”意为“没有人能超越他(居于他之右)”。
二、向以左为尊的转变(唐、宋、明)
这个转变过程比较复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隋唐时期逐渐稳定下来。
转变原因:
1.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儒家经典中,有“左祖右社”(《周礼》)的说法,祭祀祖先的太庙在皇宫东边(左),祭祀社稷的坛在西边(右)。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地,属阳,主生,地位逐渐提升。
2. 方位与五行思想: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那么左手边就是东方(左青龙),右手边是西方(右白虎)。青龙吉庆,白虎凶煞,因此“左”开始被视为更吉利的一方。
3. 官职体系的变化:随着官僚制度复杂化,左右官职的尊卑也因朝代而异,但唐宋明时期,左仆射、左丞相、左御史等通常成为正职或更高职位。
具体体现:
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左仆射地位高于右仆射。
宋朝:基本沿袭唐制,以左为尊。
明朝:开国时承袭元制(以右为尊),但朱元璋很快在洪武年间下令,改为以左为尊。自此,左都督、左布政使等成为一把手。
小结: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左”成为官场和社交中的主流尊位。我们今天在传统的中式宴会上看到的“左为上”,其根源主要来自于这个时期。
三、特殊情况与例外
1. 乘车的礼仪:这是一个著名的例外。在古代(先秦至汉),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上最尊贵的位置是左边。因为御手(司机)在中间,尊者坐在左边,视野最好,也方便上下车。而护卫(车右)通常是有勇力的武士,站在右边。所以“虚左以待”这个成语(空出左边的座位等候宾客),就源于此,表示对客人的极高尊敬。
2. 军事场合:历史上,军事领域长期保持“以右为尊”的传统,因为“右”与“力”、“勇”相关联。所谓“文左武右”,在有些朝代官署排列上,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3. 清朝的反复: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又恢复了“以右为尊”。比如,满族传统尚右,其八旗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中就以镶黄旗为最尊。在官职上,如内阁大学士,也是右职高于左职。
四、现代应用总结
到今天,这些复杂的规则已经大大简化,但在一些场合仍有体现:
官方会议、宴请:
遵循 “以左为尊” 的国际惯例和现代中国通用规则。
当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座时,居中为尊,其次是左侧(观众的右手边),再次是右侧。1号人物居中,2号人物在1号的左侧,3号人物在1号的右侧,以此类推。
民间传统宴席:
在圆桌场景下,通常是“面门为尊”,即正对门的位置是主宾位。
主宾的左侧(即“左为上”)是第二尊贵的位置。
总而言之,“无人能出其右”反映了秦汉及以前的尊右习俗,而“左为上”则更多体现了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民间宴饮的规则。理解这个变化,就能更好地读懂历史文献和应对现代礼仪了。
来源:LFY536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