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2年时间里,持续针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网络袭击,试图渗透、控制承载“北京时间”发播任务的关键系统。毫不客气的说,网络战超越虚拟边界,攻击我关键基础设施目标,已可以称为事实上的战争行为,或者叫“授时战”。
就在10月19日,中国国家安全机关罕见披露一起国家安全遭遇外部攻击的案件。
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2年时间里,持续针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网络袭击,试图渗透、控制承载“北京时间”发播任务的关键系统。毫不客气的说,网络战超越虚拟边界,攻击我关键基础设施目标,已可以称为事实上的战争行为,或者叫“授时战”。
可能有些朋友不理解,我国这个“国家授时中心”是什么情况。这么说,可以理解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心脏”。它承担着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系统时间的精确度,是直接关系到很多事情的。举个例子,如果时间偏差一毫秒,各地系统无法同步执行任务,那就可能导致电网瘫痪,并引发大面积停电。同样的,各系统的时间偏移一纳秒,就会让北斗导航定位精度下降30厘米以上。放到航空探索上,仅一皮秒的差异,就足以让嫦娥飞船的月壤采样车与返回舱与目的地偏离数公里。
这次国安公开的内容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攻击呈现出精心设计的"三段式"特征。第一阶段始于2022年3月,利用工作人员的境外品牌手机中预设后门程序,悄悄监控手机中的敏感资料。第二阶段自2023年4月启动,利用长期窃取到的登录凭证,尝试入侵授时中心的计算机,初步的、系统性的刺探网络架构。至第三阶段,也就是攻击开始的阶段,23年8月至24年6月,利用42款网络武器,高强度、高烈度的展开网络攻击,并寻找机会进行渗透,企图控制授时系统,实施破坏活动。为了计划成功,美国的攻击,专门选择在中国这边的凌晨时段。而且为了试图模糊中国这边的追踪和反击目标,美国使用了大量在欧洲、亚洲的虚拟服务器,充当攻击跳板。
当然了,回过头来看,国安将相关信息公布,也代表着案件告破、美方整个袭击行动失败。国家安全机关不仅成功防御了攻击、获取了美国网络攻击的证明,更相应的完善了“授时系统”的网络防御。
可以预见,这场博弈远未结束。随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突破,西方通过传统手段维持优势越发困难,而网络空间的正面对抗必将加剧。
应该说,我们未来的安全战略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韧性":既要通过国产化替代消除外部依赖,也需构建跨领域联动的预警响应体系。当42款网络武器的矛头指向国家命脉时,每一个终端设备、每一行代码、每一位从业者的安全意识,都将成为守护国家主权的数字长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全球化交织的今天,网络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存命题,我们所有国人应该高度警惕。
来源:卢忠诚TALK